每日热点0928
- 财经
- 2024-12-17
- 66
- 更新:2024-12-17 10:55:22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9-28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热点追踪
多地发布预防红眼病提醒 医生:多多洗手
多地发布预防红眼病提醒 医生:多多洗手
诺如病毒胃肠炎健康提示
诺如病毒胃肠炎健康提示
高层动向
高层动向
全国卫生健康规划信息工作培训班在济南举办
全国卫生健康规划信息工作培训班在济南举办
中心领导带队专项检查数据安全工作
中心领导带队专项检查数据安全工作
2023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省级业务管理员研讨会在云南召开
2023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省级业务管理员研讨会在云南召开
疾控动态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核病实验室短期援藏人员凯旋
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核病实验室短期援藏人员凯旋
“生态无蚊校园”试点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生态无蚊校园”试点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华北地区2023年结核病防治论坛暨天津市防痨协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津顺利召开
华北地区2023年结核病防治论坛暨天津市防痨协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津顺利召开
科研动向
科研动向
研究揭示根瘤共生早期信号识别机制
研究揭示根瘤共生早期信号识别机制
片仔癀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
片仔癀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
Science: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纤维再生可逆转瘫痪
Science: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纤维再生可逆转瘫痪
PNAS子刊:喝咖啡促进大脑清除代谢废物,有益于大脑健康
PNAS子刊:喝咖啡促进大脑清除代谢废物,有益于大脑健康
Nature子刊:袁逖飞/田仰华团队全面分析刺激大脑治疗抑郁症的安慰剂效应
Nature子刊:袁逖飞/田仰华团队全面分析刺激大脑治疗抑郁症的安慰剂效应
Cell:利用微小的海洋生物扁盘动物有助揭示神经元的古老起源
Cell:利用微小的海洋生物扁盘动物有助揭示神经元的古老起源
Nature:新方法一次性可以对动物体内的每个细胞进行不同的基因修饰
Nature:新方法一次性可以对动物体内的每个细胞进行不同的基因修饰
Nature:新冠药Molnupiravir,似乎正在推动病毒变异,或加剧大流行
Nature:新冠药Molnupiravir,似乎正在推动病毒变异,或加剧大流行
研究揭示灵长类视觉皮层物体特征组织地图
研究揭示灵长类视觉皮层物体特征组织地图
舆情信息
舆情信息
中国疾控中心:吃月饼有讲究 健康食用看提示
中国疾控中心:吃月饼有讲究 健康食用看提示
江苏:上好“青春健康一堂课”
江苏:上好“青春健康一堂课”
吉林:“六个突出”推进健康县区建设
吉林:“六个突出”推进健康县区建设
新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新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重庆:新机制强化乡村医卫体系建设
重庆:新机制强化乡村医卫体系建设
化疗后出现食欲减退 到底该如何调理?
化疗后出现食欲减退 到底该如何调理?
吃糖多,易患冠心病!
吃糖多,易患冠心病!
提供注册、认证、供需对接、服务记录等功能 志愿者可在线接单参与服务
提供注册、认证、供需对接、服务记录等功能 志愿者可在线接单参与服务
外媒:英国生活成本危机加剧 高物价将导致更多民众过早死亡
外媒:英国生活成本危机加剧 高物价将导致更多民众过早死亡
美国旧金山今年563人死于药物过量 居民称街区充满痛苦和绝望
美国旧金山今年563人死于药物过量 居民称街区充满痛苦和绝望
世界心脏病日丨肥厚型心肌病如何防治?协和专家:早诊早治是关键
世界心脏病日丨肥厚型心肌病如何防治?协和专家:早诊早治是关键
这些细节做到位 “老掉牙”不存在
这些细节做到位 “老掉牙”不存在
患呼吸道疾病建议暂缓假期出行
患呼吸道疾病建议暂缓假期出行
脂肪肝患者留意 饮食上做到" data-ke-src="https://www.sccdc.cn/Westsoft/p/Webs/Article/Data/Data.aspx?ID=32123&TypeID=129&Type=0&__serverkey=7BA08752A803B1E5423831C7B041A958#_Toc146790919>脂肪肝患者留意 饮食上做到" 5吃脂肪肝患者留意 饮食上做到" data-ke-src="https://www.sccdc.cn/Westsoft/p/Webs/Article/Data/Data.aspx?ID=32123&TypeID=129&Type=0&__serverkey=7BA08752A803B1E5423831C7B041A958#_Toc146790919>脂肪肝患者留意 饮食上做到" 55不吃"
秋分已过,该吃点好吃又健康的它了!
秋分已过,该吃点好吃又健康的它了!
献血后发胖 这个锅该谁背?
献血后发胖 这个锅该谁背?
专家:白天小睡不应超过半小时
专家:白天小睡不应超过半小时
对牙齿健康有影响的“红黑榜”食物,快记下来
对牙齿健康有影响的“红黑榜”食物,快记下来
孩子总是揉眼睛、眨眼 多半是这四种原因!
孩子总是揉眼睛、眨眼 多半是这四种原因!
琳琅满目的益生菌,如何科学选择?
琳琅满目的益生菌,如何科学选择?
琳琅满目的益生菌,如何科学选择?
琳琅满目的益生菌,如何科学选择?
热点追踪
多地发布预防红眼病提醒 医生:多多洗手
2023-09-27 新京报
红眼病发病比较急,一般感染后1-2天就会出现症状,传播性极强。
又到红眼病高发期。近日,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多地疾控中心发布提醒,学校、幼托机构和工厂企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红眼病”聚集性传染,注意做好预防。红眼病究竟该怎么防、怎么治?
“这是一种以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为传染源进行传播的急性传染性结膜炎,当人体抵抗力下降又接触到这些病原体时,很容易患上红眼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眼科医生白雅雯介绍,红眼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眼红、异物感、分泌物增多,觉得视物模糊、视力下降,严重者会有明显的刺激症状,如畏光、流泪、烧灼感、刺痛感等。
红眼病发病比较急,一般感染后1-2天就会出现症状,3-4天达到高峰,传播性极强。“有的患者结膜上会有一些小的出血点、出血斑,或是分泌物呈脓性、黏液性;有的结膜表面甚至会出现假膜,并伴有全身症状,如头痛、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白雅雯解释道。
“很多人对红眼病的传播途径有误解,其实,‘看一眼’并不会导致传染。”白雅雯指出,患者才是疾病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通过“眼、手、物品、手、眼”及“眼、水、眼”两种方式传播。前者多在家庭、同学之间传播,如接触患者以及他们使用过的生活用品,与患者共用洗脸毛巾、脸盆,或者接触患者摸过的东西,如门把手、工具、玩具等;后者为家庭之间的传播途径,如接触被污染的泳池水或患者用过的眼药水等。
预防“红眼病”,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勤洗手,不要经常揉搓眼睛。白雅雯建议,尽量不使用公共的眼部用品,游泳时注意佩戴泳镜,一旦患上红眼病,一定要及时将毛巾等日用品进行消毒、晾晒,在家中不与其他人员共用洗脸盆,患者痊愈前,应尽量避免前往人群聚集的商场、游泳池、学校、工作单位等公共场所。
“治疗方面,可以使用一些抗生素及抗病毒的眼药水、凝胶,分泌物过多时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若出现眼睛肿胀、发热明显的情况,则采取冷敷。”白雅雯提醒,红眼病急性炎症期间一定要避免热敷,否则炎症容易扩散。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FLIV5GP00388051.html
返回目录>>
诺如病毒胃肠炎健康提示
2023-09-27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是诺如病毒感染疫情高发场所。随着中秋国庆假期来临,公众外出旅游、就餐和进食海水产品机会增多,诺如病毒感染风险增加。假期结束返校后,学校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尤为重要。中国疾控中心在此提示,做好个人防护,谨防诺如病毒感染;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及时就医。
1.什么是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具有感染剂量低、排毒时间长、外环境抵抗力强等特点,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相对封闭环境引起胃肠炎暴发。诺如病毒为RNA病毒,极容易发生变异,每隔几年就有新的变异株出现,引起全球或区域性暴发流行。
2.诺如病毒胃肠炎有哪些主要症状?
诺如病毒感染潜伏期为12-72小时,通常为24-48小时。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部分患者有头痛、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
3.诺如病毒如何传播?
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诺如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多样,主要通过摄入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吸入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以及间接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感染。
4.诺如病毒胃肠炎如何治疗?
诺如病毒胃肠炎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多数患者发病后症状轻,无需治疗,休息2-3天即可康复,可口服糖盐水或口服补液盐补充呕吐和腹泻消耗的水分。对于婴幼儿、老人,特别是伴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如因频繁呕吐或腹泻,出现脱水等较严重的症状时,应及时治疗。
5.个人和家庭如何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1)保持手卫生。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应按照6步洗手法正确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但需注意,含酒精消毒纸巾和免洗手消毒剂对诺如病毒无效,不能代替洗手。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饮用生水,蔬菜瓜果彻底洗净,烹饪食物要煮熟,特别是牡蛎和其他贝类海鲜类食品更要煮熟煮透后食用。
(3)病例应尽量居家隔离,避免传染他人。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应尽量隔离,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重症患者需送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在此期间患者应勤洗手,保持手卫生,尽量不要和其他健康的家人等近距离接触,分开食宿,尤其不要做饭或照顾老人和幼儿。
(4)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对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需要使用含氯制剂进行消毒。在清理受到呕吐物污染的物品时,应戴塑胶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患者家庭环境也应依据医务人员指导加强消毒,避免在家庭内造成传播。
(5)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身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6.托幼机构和学校如何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1)及时发现和规范管理病例。托幼机构和学校应做好学生健康管理,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登记查因等工作。一旦发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病人,要及时就医并隔离管理。发现病例异常增多时立即向所属疾控机构及相关行政部门报告。
(2)加强饮水和食品卫生的管理。提供安全饮用水,做好饮用水管理,对饮用水供水管网的破损、渗漏情况等进行排查,对二次供水设施定期清洗、消毒,做好饮用水水质检测,确保供水安全。做好食品原料和加工环节的监管,注意生熟分开,彻底煮熟煮透。
(3)加强厨工、保育员等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托幼机构和学校对厨工、保育员健康状况监测,出现腹泻、呕吐、恶心等肠道传染病相关症状时,应立即暂停工作,及时就医,杜绝带病上班。制作食物和配餐过程中佩戴口罩和做好手卫生。
(4)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对校区/园区公共场所(如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卫生间等) 定期清洁与通风,对重点部位(如门把手、楼梯扶手、水龙头、便器按钮、电梯按钮、上下床扶手等)进行定期清洁与消毒。
(5)科学规范处理呕吐物。发现病例的呕吐物和粪便,应由经过规范培训的人员按照相关操作指引规范处理。重点对被呕吐物、粪便等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生活饮用水等进行消毒。
(6)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信群、一封信等多种方式开展诺如病毒防控知识宣教,养成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的良好卫生习惯。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 病毒病所腹泻室 供稿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yrdgz/202309/t20230927_269880.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全国卫生健康规划信息工作培训班在济南举办
2023-09-27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9月25日-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在济南举办全国卫生健康规划信息工作培训班。
在培训班上,规划司司长毛群安作了总结讲话,强调部署了健康中国行动、爱国卫生运动、“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化、全国第七次卫生服务调查、控烟等重点工作。规划司通报了健康中国行动监测和考核、卫生城镇复审和健康城市评价有关情况,委人口家庭司、卫生发展中心有关专家分别围绕人口形势与优化生育政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与建设进行授课,江西省、石家庄市、温州市、济南市分享了健康江西建设、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数据资源市场化改革、癌症综合防治试点等工作的经验做法。
培训班由规划司一级巡视员齐贵新主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规划信息相关处室处长和有关人员,委属(管)有关医院、山东省各地市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等参加培训班。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7786/202309/
返回目录>>
中心领导带队专项检查数据安全工作
2023-09-2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9月18-20日,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卢江同志,中心党委副书记周宇辉同志,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严俊同志,中心副主任再那吾东·玉山同志分别带队,抽查了中心南区、北区相关业务部门及直属单位的数据安全情况。中心网安处、信息中心及抽调的直属单位技术人员共同参加了检查。
通过听取汇报和现场检查的方式对中心直属单位和相关业务部门制度建设和责任落实情况、数据安全保护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中,中心领导对各单位数据安全保护情况给予肯定,同时针对相关单位发现的风险隐患要求强化落实主体责任,立行立改。
卢江书记强调,中心党委和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工作,各单位、部门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和责任落实,强化管理和技术保障措施,持续开展日常检查和抽查,全面落实国家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要求,扎实推进安全防护,不断筑牢安全屏障。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09/t20230927_269885.html
返回目录>>
2023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省级业务管理员研讨会在云南召开
2023-09-2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9月7-8日,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在云南组织召开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省级业务管理员研讨会,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中心从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管理的负责同志和业务骨干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介绍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情况及相关功能、监测预警能力建设调研、互联网公开来源信息辅助传染病监测预警指南、监测系统的数据安全管理、传染病模型在预警中的应用等内容,并邀请湖北、广东、陕西、云南等省份就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报告管理经验进行了交流。此外,会议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工作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
通过此次会议,与会代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及报告管理工作加深了认识,并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9/t20230927_269859.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核病实验室短期援藏人员凯旋
2023-09-27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响应北京市援藏指挥部、拉萨市发改委印发的《2023年区外专家短期援藏项目表》和《2023年北京援藏交往交流交融项目表》通知精神,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核病实验室选派代小伟副主任和杨新宇副主任技师于2023年9月20日进藏,开启了短期支援拉萨的工作。
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核病实验室短期援藏人员凯旋
拉萨市地处海拔3600米的青藏高原,在结核病防治方面存在短板,实验室检测能力有待提升。抵达拉萨后,两位同志克服高原反应和水土不服,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工作,快速找准位置、进入状态,开始了结核病诊疗方面专项讲座和培训。在短短的七天内,她们进行了《结核病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结核病生物安全相关理论知识及实验室终末消毒》、《结核分枝杆菌固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镜检及质量控制》以及《结核分枝杆菌液体培养及药敏》等内容的授课,并对相关内容的实验室操作进行了手把手指导。两位专家针对当地实验室目前开展的检验项目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意见,并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及诊疗需求,制定了今后可开展项目及相应方案。他们充分利用业务专长和技术优势,发挥 “传帮带”作用,把短期援藏项目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核病实验室短期援藏人员凯旋
援藏工作是一段难得的人生历练,条件虽然艰苦,但也提高了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通过这几日的入藏工作,北京市疾控与拉萨市疾控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平台,为进一步的工作合作以及人员交流打下了基础。
七天时间里,北京疾控结核病实验室圆满完成了对拉萨市结核病实验室进行技术培训的工作。时间虽短暂,却是行程紧凑、内容丰富。通过本次援藏工作,必能助力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升高原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3/105374.shtml
返回目录>>
“生态无蚊校园”试点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2023-09-27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近年来,省疾控中心“生态无蚊村”建设项目已在省内外多地得到推广,受益农村居民人数超过16万人,项目成效也受到当地政府及村民的充分肯定。在对“生态无蚊村”实践经验和创新思路拓展过程中,“生态无蚊校园”创建工作也于今年在杭州医学院试点开展。
前期,在省疾控中心的专业指导下和杭州医学院大力支持下,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根据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建设可行性预评估、综合评估情况等方面技术支持,制订了相应的工作计划,组建了一支既有专业精神,又有公益属性的学生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工作落实、人员培训、及时反馈以及长期维护等方式,形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蚊虫防制工作组织。通过志愿者服务、党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发动全体师生参与,在培养师生科学防蚊灭蚊健康素养的同时,逐渐形成自觉参与防制的长效机制,努力将校园蚊虫长期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近期,杭州医学院“生态无蚊校园”试点创建工作推进会在临安校区公共卫生学院举行,目前“生态无蚊校园”创建工作也正在有序推进。
“生态无蚊校园”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秉承绿色、经济、可持续和可推广的原则,将助推“健康细胞”之一——健康校园的建设与推广,符合“健康浙江”和“美丽浙江”建设的目标与要求。此外,对于医学院校来说,“生态无蚊校园”建设是一个行动典范,更是一种难得的实践行动,为学校师生参与公共卫生实践、开展科技志愿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重要平台。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crbyfjk/ywdt/202309/t20230927_16773.shtml
返回目录>>
华北地区2023年结核病防治论坛暨天津市防痨协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津顺利召开
2023-09-27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晚风卷走八月的热浪,金秋九月带着洒脱信步而来。在这样金风送爽的季节,由华北地区防痨学术协作组主办,天津市防痨协会承办、北京防痨协会、河北省防痨协会、内蒙古自治区防痨协会、山西省疾控中心、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天津市海河医院、天津市儿童医院协办的“华北地区2023年结核病防治论坛暨天津市防痨协会2023年学术年会”于2023年9月22-23日在天津召开。
本次会议是华北地区防痨学术协作组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九次地区性学术活动。中国防痨协会理事长刘剑君,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王撷秀教授,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党组书记、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韩金艳,天津市医药学(协)会管理办公室主任常文青,北京市防痨协会理事长刘晓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贺晓新,河北省防痨协会理事长曹继平,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陈靖,以及天津大学海河医院首席专家吴琦教授等领导受邀出席会议,来自华北五省(市)相关单位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大会由天津市防痨协会理事长、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张帆主持,开幕式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贺晓新首先代表华北五省防痨学术协作组致欢迎词,感谢大会承办方天津防痨协会的精心筹备,也感谢大家的踊跃参与,同时讲述了自2016年协作组成立以来为广大基层防痨人员服务的初心。中国防痨协会刘剑君理事长致辞,希望华北地区各省(市)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多交流工作经验,互通有无,促使本地区结核病防治事业更上一层楼。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党组书记、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韩金艳立足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强调天津市的结防工作也是在全国任务主导下强化重点工作的同时,主动突破寻求发展。并殷切希望通过华北五省这样会议的召开,能够进一步促进华北五省医防合作的不断深化,我们统一思想、集思广益、精诚团结、聚沙成塔,为区域结核病防控事业发挥更大作用。
参会领导致辞
本次会议邀请众多全国知名专家和天津本地专家30余位,共设立1个主会场和结核病防治、临床、儿科以及基础4个分会场进行多方位深入交流,包括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王撷秀教授的《终结结核各国经验借鉴》;中国防痨协会理事长刘剑君的《终结结核流行之中国防治策略与行动》;中国医学科学院金奇教授的《提高创新能力 助力结核防治》;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田向阳主任的《健康传播的科学和艺术》;天津市海河医院吴琦主任的《警惕新冠感染下的肺栓塞》等报告。此外,华北五省(市)代表还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工作特色,内容涵盖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诊疗质控、医防融合、院内感染控制、患者负担以及耐药情况分析等方面内容。
专题讲座
会议期间,华北地区防痨学术协作组召开常务会议,总结了近期协作组工作并研究确定了下一届华北地区防痨学术协作组会议承办承办单位。大会闭幕式上张帆理事长从“创新医防融合终结结核”角度以及华北地区结核病防治协作方面对本次大会进行了总结并将华北地区防痨学术协作组会旗交给了下一届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防痨协会副理事长高雨龙。
华北地区防痨学术协作组合影
破困境前进,迎逆流而上。本次大会一直秉持提高华北五地结核病防治学术交流水平,紧紧围绕“创新医防融合终结结核”这一会议主旨,提高专业人员业务素质和结核病防治工作质量,为广大基层防痨人员服务的宗旨,充分展示结核病防治工作经验,热烈的学术互动与交流,共同助力结核病防治事业发展,努力践行“中国式现代化”。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3/09/27/030121023.s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研究揭示根瘤共生早期信号识别机制
2023-09-28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与南方科技大学翟继先研究组合作,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发表了题为Single-nucleus transcriptomes reveal spatiotemporal symbiotic perception and early response in Medicago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在单细胞水平解析了结瘤因子处理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根系24小时内特异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变化,发现了表皮和皮层细胞在结瘤因子处理后30分钟内发生明显的基因表达重编程(这些变化在6小时后逐渐恢复)。该研究在根瘤共生信号响应的单细胞转录图谱中发现MtFER与MtLYK3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进一步证明MtFER被MtLYK3磷酸化后可能通过调控根毛发育、协调免疫和共生关键基因的表达,参与共生固氮过程。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根瘤菌可以将氮气转变成植物可直接利用的含氮化合物,从而大幅减少豆科植物对氮素的需求。共生固氮的建立,依赖于植物与根瘤菌的相互识别。在缺氮的情况下,豆科植物根系会向根际释放黄酮类化合物,从而诱导根瘤菌分泌结瘤因子。豆科植物根系在感受到结瘤因子信号后会引起根毛卷曲、侵染线形成和皮层细胞分裂,诱导根瘤的形态发生。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关系的建立,需要豆科植物根系不同类型的细胞对结瘤因子信号时空特异的精确响应。该团队为解析这一复杂信号识别和转导过程中的转录组动态变化,利用翟继先团队开发的FlsnRNA-seq技术,构建了涵盖结瘤因子处理后0.5 h、6 h和24 h的蒺藜苜蓿根部单细胞转录图谱(图1)。研究基于该时间序列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发现,在所有细胞类型中处理后0.5小时均发生了明显的基因表达重编程,且在表皮细胞和皮层细胞中这种现象尤其显著。通过鉴定不同细胞类型在不同时间点的特异上调表达基因,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共生信号传导早期所发生的时空特异响应事件。例如,处理后0.5小时内植物防御相关基因在几乎所有细胞类型中表达量均大幅度上升并随后下降,表明共生过程的植物免疫反应受到精细的动态调控。研究在单细胞转录图谱中发现MtFER与MtLYK3基因对结瘤因子的响应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位于同一个富含已知结瘤基因的共表达模块中。结合多种研究手段,研究进一步发现MtFER被MtLYK3磷酸化后可能通过协调发育、免疫和共生关键基因的表达,保证根瘤菌的正常入侵,从而参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过程(如图)。
《自然-植物》同期配发了题为FER meets the Nod factor pathway的评论文章,介绍了上述成果,并展望了下一步研究方向。
该研究建立的蒺藜苜蓿根单细胞基因图谱,整合在数据资源网站(https://zhailab.bio.sustech.edu.cn/sc_medicago),供相关研究人员使用,为后续共生固氮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参与部分研究。
利用单细胞核测序发现MtFER参与调控根和根瘤的发育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aeae9382086.html
返回目录>>
片仔癀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
2023-09-28 生物探索
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在Gastroenterology 在线发表题为”Traditional Medicine Pien Tze Huang Suppresses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through Restoring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it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PZH在AOM/DSS处理小鼠和Apcmin/+ 小鼠中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结直肠肿瘤的发生。PZH处理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群的分布,益生菌Pseudobutyrivibrio xylanivorans及Eubacterium limosum的丰度增加,而致病菌 Aeromonas veronii, Campylobacter jejuni, Collinsella aerofaciens 及 Peptoniphilus harei 的丰度减少。此外,PZH增加了有益代谢产物牛磺酸和次牛磺酸、胆汁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并显著恢复肠道屏障功能。
转录组学分析显示,PZH抑制PI3K-Akt、IL-17、TNF和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信号传导。值得注意的是,PZH的化学预防作用涉及微生物依赖和独立的机制。从PZH治疗小鼠到无菌小鼠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MT)部分再现了PZH的化学预防作用。PZH成分人参皂苷-F2和人参皂苷-Re对结直肠癌细胞和原代类器官有抑制作用,PZH对AOM/DSS处理的无菌小鼠的肿瘤发生也有抑制作用。总之,该研究发现PZH控制肠道微生物群和代谢物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抑制致癌和促炎途径,从而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
结直肠癌(CRC)是世界上第四大诊断和第三大致命癌症。除了遗传因素外,已经证明肠道菌群失调有助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几个因素,包括饮食、生活方式和药物,可以调节人体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中药是治疗多种疾病的有前途的疗法。然而,大多数中药的生物学原理仍有待确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药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和代谢物,作为其有益功能的基础。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可以代谢中药成分,从而影响药物疗效。因此,了解中医药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双向串扰,对于提供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药理学特性的新见解至关重要。
片仔癀(PZH)是一种成熟的中药方剂,因其对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炎症疾病的有益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片仔癀主要由麝香、牛黄、蛇胆和三七根组成。最近,片仔癀在体外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传导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然而,其作用的生物学基础以及PZH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潜在相互作用仍未被探索。
该研究采用了一种系统的方法来研究片仔癀-肠道微生物群串扰在预防CRC中的作用,使用自发性CRC和无菌小鼠模型,并证明片仔癀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该研究发现片仔癀通过丰富益生菌和有益代谢物来逆转CRC相关的肠道生态失调,这有助于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和抑制致癌信号级联反应。
该研究还在无菌或抗生素处理的小鼠中检测了片仔癀对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作用。最后,该研究阐明了肠道微生物与片仔癀代谢物之间的潜在相互作用,从而调节片仔癀在结直肠癌中的疗效。总之,该研究结果表明片仔癀是CRC中一种潜在的化学预防药物,并且其与肠道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是其治疗反应的关键因素。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aaee9380934.html
返回目录>>
Science: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纤维再生可逆转瘫痪
2023-09-27 生物谷原创
当小鼠和人类的脊髓受到部分损伤时,最初的瘫痪之后会出现广泛的、自发的运动功能恢复。然而,在脊髓完全损伤后,脊髓的这种自然修复就不会发生,也就无法恢复。严重脊髓损伤后的有效恢复需要促进神经纤维再生的策略,但这些策略成功恢复运动功能的必要条件仍然难以捉摸。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威斯生物与神经工程中心、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哈佛医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校园生物技术设施的先进设备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了哪种类型的神经元参与了部分脊髓损伤后的脊髓自然修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年9月22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ecovery of walking after paralysis by regenerating characterized neurons to their natural target region”。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威斯生物与神经工程中心的Mark Anderson说,“五年前,我们证实了神经纤维可以在解剖学上完整的脊髓损伤后再生。但我们也意识到,这还不足以恢复运动功能,因为新的神经纤维无法连接到病变部位另一侧的正确位置。”
论文第一作者Jordan Squair说,“我们利用单细胞核RNA测序法进行的观察不仅发现了必须再生的特定轴突,还揭示了这些轴突必须重新连接到它们的天然目标才能恢复运动功能。”
寻求多种方法的结合
他们的发现为设计多管齐下的基因疗法提供了依据。这些作者激活了小鼠体内这些已被识别的神经元的生长程序,使得它们的神经纤维再生;上调特定蛋白质来支持神经元穿过病变核心生长;并施用引导分子,将再生性的神经纤维吸引到损伤下方的天然目标。
Squair说,“当我们设计一种重现部分损伤后自发发生的脊髓修复机制的治疗策略时,我们受到了大自然的启发。”
解剖学上脊髓完全损伤的小鼠恢复了行走能力,表现出与部分损伤后自然恢复行走的小鼠相似的步态。这一观察结果揭示了再生疗法成功恢复神经创伤后运动功能的一个之前未知的条件。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Grégoire Courtine说,“我们希望我们的基因疗法能与我们其他涉及脊髓电刺激的程序协同发挥作用。我们认为,治疗脊髓损伤的完整解决方案需要两种方法---基因疗法和脊髓刺激疗法,前者用于重新生长相关神经纤维,后者则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这些神经纤维和损伤部位下面的脊髓产生运动的能力。”
虽然在这种基因疗法应用于人体之前还必须克服许多障碍,但是这些作者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正在开发必要的技术,以便在未来几年实现这一壮举。(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 Jordan W. Squair et al. Recovery of walking after paralysis by regenerating characterized neurons to their natural target region. Science, 2023, doi: 10.1126/science.adi6412.
2. Regeneration across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ies reverses paralysis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474e93652b2.html
返回目录>>
PNAS子刊:喝咖啡促进大脑清除代谢废物,有益于大脑健康
2023-09-27 医诺维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在 PNAS 子刊" PNAS Nexus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Effects of chronic caffeine on patterns of brain blood flow and behavior throughout the sleep-wake cycle in freely behaving mic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摄入咖啡,会增加小鼠睡眠期间的大脑血流量,有助于大脑清除代谢废物,表明咖啡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有益于大脑健康。
睡眠-觉醒周期是人类生物钟的一部分,它是指在一天中睡眠和清醒状态交替出现的周期。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睡眠期和觉醒期。睡眠期通常包括快速眼动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两个阶段。REM睡眠是一种深度睡眠,大脑活动活跃,梦境常常发生在这个阶段。NREM睡眠则分为三个阶段,从浅睡眠逐渐进入深度睡眠。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微创微芯片和视频系统长时间记录小鼠的各种生理和行为参数,分析了咖啡因或安慰剂对小鼠睡眠-觉醒周期中神经血管活动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基线时,小鼠的睡眠模式一致,通常会在清醒阶段的后半段小睡一会,当摄入咖啡后,会消除小鼠的小睡,并增加清醒时间。相较于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摄入咖啡因使小鼠的休息和活动阶段都推迟了2小时,尤其是推迟了快速眼动睡眠的开始时间。
有趣的是,尽管推迟了休息和活动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总量并没有改变,表明咖啡因在活动期增加了清醒度,在休息期巩固了睡眠,小鼠睡得更踏实。
大脑血流量通常与活动相关,在清醒状态下较高,在睡眠状态下较低。然而,这种模式在快速眼动睡眠期是个例外,在此期间,在没有任何运动的情况下,大脑血流量会大幅增加。
研究人员还发现,长期摄入咖啡会改变大脑血流量,与对照组相比,摄入咖啡降低了清醒阶段脑血流量,显著增加了睡眠阶段大脑血流量。
此外,研究发现,长期摄入咖啡因还会增加睡眠和清醒状态下的心率,并且在REM和NREM阶段更明显,表明心率的变化可能是睡眠期间大脑血流量增加的原因。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结果可能表明咖啡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尤其是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咖啡因引起的睡眠中大脑血流量增加,可能通过大脑废物清除的血管机制对其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产生影响。
总之,结果表明,摄入咖啡因对清醒、REM和NREM状态的时间和神经血管活动有显著的影响,增加睡眠期间的大脑血流量,有助于大脑清除代谢废物,表明咖啡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有益于大脑健康。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939e937983f.html
返回目录>>
Nature子刊:袁逖飞/田仰华团队全面分析刺激大脑治疗抑郁症的安慰剂效应
2023-09-27 生物世界
“信仰”是人类最古老的良药。数千年来,在很多宗教场合中,人们坚信喝下“符水”能“治”百病。这种利用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期望和信念(而非治疗本身)所产生的一种症状改善现象,被称作安慰剂效应。这一效应由Beecher博士偶然发现:由于二战战场上镇静剂用完,军医Beecher博士给受伤的士兵注射生理盐水,并声称其中包含了强效吗啡,意外地发现士兵也能感受到疼痛的减轻,并逐渐停止哀嚎;而后,Beecher博士在1955年发表题为《The Powerful Placebo》(强大的安慰剂效应)的论文,对安慰剂效应进行了正式的定义、描述与探讨。
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安慰剂效应被发现不仅具有明确的生理机制(如特定神经递质的释放,情绪脑区激活等),也与许多心理因素(如预期强度、既往经历、社会观察)有关(图1)。安慰剂效应对于疼痛、腹泻、哮喘和恐惧等伴有情感体验的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因此在抑郁症治疗过程当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近年来安慰剂(如淀粉丸)治疗抑郁症的有效率可高达30-40%。一部分患者不仅产生了全部临床症状的好转,还可能出现在网络媒体中,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的生活质量获得的飞跃。这些临床结果提示:通过安慰剂效应影响患者的正面预期,将有助于抑郁症的治疗。
近年来,利用物理手段无创刺激大脑,从而“不吃药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利用交变电磁场调控大脑神经元活动及局部神经振荡的非侵入脑刺激技术,能够重塑抑郁症患者的脑内神经活动异常,从而消除抑郁情绪。在系列临床试验证实其疗效后,该方法被批准应用于中轻度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可以达到与抗抑郁药物类似的临床疗效。这一疗法虽取得了持续进步与普及,但其疗效与安慰剂效应的潜在关系尚未被充分阐明。
2023年9月25日,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袁逖飞教授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田仰华教授合作(徐阳婷为第一作者)在 Nature Mental Health 期刊发表了题为:Growing placebo response in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of 27-year randomized sham-controlled trials 的研究。
研究团队对过去27年来经颅磁刺激(TMS)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安慰剂效应进行了整理,通过分析安慰剂效应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等,来阐述安慰剂效应是如何在TMS治疗抑郁症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研究团队广泛系统地检索了6个主要医学数据库,共检索到1996年至2022年27年间2783篇以TMS和抑郁症为主题的文章,经过严谨审查和评估,最终回顾性分析了52项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s),包含54个安慰剂对照组,共涉及4515名患者。
研究发现TMS治疗抑郁症的安慰剂效应非常显著(d=1.016, SE=0.093, 95%CI=0.833-1.199, I2 =83.42%, P )。进一步的亚组和元回归分析显示,尽管在这些随机对照试验中纳入了不同数量、年龄、性别比的患者,采用了不同的安慰剂方案、症状评价量表,或者发生在不同国家、不同地理位置,都一致地呈现出不可忽略的安慰剂效应。这些结果指出:TMS治疗抑郁症过程中,安慰剂效应扮演了重要作用。
研究进一步发现了安慰剂效应的时间依赖性。结果显示安慰剂效应和积极治疗效应随发表年份而持续增加,呈现出效应增长趋势。同时,样本量大小与安慰剂效应之间为正相关,且偏倚风险、用药情况、试验地点也会影响安慰剂效应的大小。
这些发现有助于系统了解安慰剂效应在TMS治疗抑郁症中的作用,为探索新型TMS抗抑郁策略、靶点的研究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在临床治疗中合理促进安慰剂效应,有助于疗效的最大化,从而更好地治疗抑郁症患者。随着精神医学的进步与物理治疗概念的普遍化,TMS治疗抑郁症这一策略被大众逐步认可,这可能导致安慰剂效应的持续增加,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未来,阐明TMS抗抑郁过程中安慰剂效应的生理心理机制,有助于形成更加有效的抑郁症治疗策略,促进精神疾病的临床干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ff7e93801df.html
返回目录>>
Cell:利用微小的海洋生物扁盘动物有助揭示神经元的古老起源
2023-09-27 生物谷原创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基因组调控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着重关注一类毫米大小的海洋动物---扁盘动物(placozoans),为神经元的进化提供了新的线索。他们发现有证据表明,在这些独特而古老的动物体内发现的特化分泌细胞可能孕育了更复杂动物体内的神经元。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9月19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epwise emergence of the neuronal gene expression program in early animal evolution”。
扁盘动物是一种微小的动物,大约只有一粒大沙粒大小,在温暖的浅海中以生活在岩石表面和其他基质上的藻类和微生物为食。这些形似圆球和薄饼的生物非常简单,没有任何身体部位或器官。
这些动物被认为是在大约 8 亿年前首次出现在地球上的,是与栉水母纲(Ctenophora)、多孔动物(Porifera)、刺胞动物(Cnidaria,包括珊瑚、海葵和水母)和两侧对称动物(Bilateria)并列的五大动物门类之一。
这些海洋生物通过多肽能细胞(peptidergic cell)来协调它们的行为,这种特殊类型的细胞可以释放小肽,指导动物的运动或进食。在对这些细胞起源的好奇心驱使下,这些作者采用了一系列分子技术和计算模型,以了解扁盘动物细胞类型是如何进化的,并拼凑出我们远古祖先的外观和功能。
重建远古细胞类型
这些作者首先绘制了所有不同扁盘动物细胞类型的图谱,标注了它们在四个不同物种中的特征。每种细胞类型都有特定的作用,这些作用来自于特定的基因组。这种细胞图谱使得人们能够绘制出这些基因的集群或“模块”。他们随后绘制了控制这些基因模块的 DNA 调控区图谱,从而清楚地了解了每种细胞类型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发挥作用。最后,他们进行了跨物种比较,以重建这些细胞类型的进化过程。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扁盘动物中的九种主要细胞类型似乎是由许多“中间”细胞类型连接起来的,它们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这些细胞不断生长和分裂,维持着这些动物移动和进食所需的细胞类型的微妙平衡。这些作者还发现了 14 种不同类型的多肽能细胞,但这些细胞与所有其他细胞都不同,没有显示出中间细胞类型,也没有任何生长或分裂的迹象。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多肽能细胞与神经元有许多相似之处,而神经元直到数百万年后才出现在更高级的动物中,比如两侧对称动物。跨物种分析表明,这些相似之处是扁盘动物所独有的,并没有出现在海绵或栉水母等其他早期分支动物身上。
进化的垫脚石
多肽能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的相似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这些作者发现,这些扁盘动物细胞通过类似于刺胞动物和两侧对称动物中神经发生的发育信号,从一群祖上皮细胞(progenitor epithelial cell)中分化出来。
其次,他们发现多肽能细胞具有许多基因模块,这些模块是构建神经元中能够发出信息的部分(突触前支架)所必需的。然而,这些细胞远非真正的神经元,因为它们缺乏神经元信息接收端(突触后)所需的组分或传导电信号所需的组分。
最后,这些作者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发现,扁盘动物细胞类型之间的交流是通过细胞内的一个系统进行的,在这个系统中,称为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特定蛋白会检测到外部信号,并在细胞内启动一系列反应。这些外部信号由神经肽介导,其中神经肽是神经元在许多不同生理过程中使用的化学信使。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巴塞罗那基因组调控中心的Sebastián R. Najle博士说,“我们对这些相似之处感到震惊。扁盘动物的多肽能细胞与原始神经细胞有许多相似之处,尽管它们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这就像看到了进化上的一块垫脚石。”
神经元的曙光
这项新的研究表明,8 亿年前,在古代地球浅海中不显眼地觅食的祖先动物中,神经元的组成部分就已经形成了。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早期的神经元最初可能类似于今天扁盘动物的多肽能分泌细胞。
这些细胞利用神经肽进行交流,但最终获得了新的基因模块,使得这些细胞能够创建突触后支架,形成轴突和树突,并创建产生快速电信号所需的离子通道---这些创新对于扁盘动物祖先首次出现在地球上约一亿年后神经元的出现至关重要。
然而,神经系统的完整进化过程仍有待考证。据认为,第一个现代神经元起源于大约 6.5 亿年前的刺胞动物和两侧对称动物的共同祖先。然而,栉水母中也存在类似神经元的细胞,尽管它们在结构上有很大差异,而且缺乏现代神经元中大多数基因的表达。
扁盘动物细胞中存在一些神经元基因,而栉水母中却没有,这引发了有关神经元进化轨迹的新问题。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巴塞罗那基因组调控中心博士后研究员Xavier Grau-Bové博士说,“扁盘动物缺乏神经元,但我们如今发现它们与我们的神经细胞有着惊人的分子相似性。栉水母有神经网,与我们的神经网有关键的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神经元是一次进化然后分化,还是不止一次并行进化?它们是马赛克吗,每一块都有不同的起源?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开放性问题。”
这些作者相信,随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继续对不同物种的高质量基因组进行测序,神经元的起源和其他细胞类型的进化将变得越来越清晰。
论文通讯作者、巴塞罗那基因组调控中心的Arnau Sebé-Pedros教授总结道,“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因此了解细胞如何产生或随时间发生变化是解释生命进化故事的关键。扁盘动物、栉水母、海绵和其他非传统模式动物蕴藏着我们刚刚开始揭开的秘密。” (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 Sebastián R. Najle et al. Stepwise emergence of the neuronal gene expression program in early animal evolution. Cell, 2023, doi:10.1016/j.cell.2023.08.027.
2. Tiny sea creatures reveal the ancient origins of neurons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f96e93631a4.html
返回目录>>
Nature:新方法一次性可以对动物体内的每个细胞进行不同的基因修饰
2023-09-27 生物谷原创
追踪疾病遗传原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敲除动物体内的单个基因,并研究它对这种生物的影响。问题是,许多疾病的病理变化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这使得科学家们极难确定其中任何一个基因在多大程度上与疾病有关。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进行许多动物实验---对每一种所需的基因进行修饰。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巴塞尔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方法,可以大大简化和加快实验动物的研究工作:使用 CRISPR-Cas 基因剪刀,在一只动物的细胞中同时改变几十个基因,就像打马赛克一样。虽然每个细胞中改变的基因不超过一个,但一个器官中的不同细胞会以不同的方式发生改变。这样就可以对单个细胞进行精确分析。这样,他们就能在一次实验中研究多种不同基因变化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9月2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ranscriptional linkage analysis with in vivo AAV-Perturb-seq”。论文通讯作者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生物系统科学与工程系生物工程教授Randall Platt。
首次用于成年动物
这些作者报告说,他们首次成功地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活体动物,特别是成年小鼠。此前,其他科学家已经针对体外培养的细胞或动物胚胎开发出了类似的方法。
为了“告知”小鼠细胞CRISPR-Cas基因剪刀应该破坏哪些基因,这些作者使用了腺相关病毒(AAV),这是一种可以靶向任何器官的递送策略。他们制备了这种病毒,使得每个病毒颗粒都携带破坏特定基因的信息,然后用携带不同基因破坏指令的病毒混合物感染小鼠。这样,他们就能关闭一个器官细胞中的不同基因。在这项新的研究中,他们选择了大脑。
发现新的致病基因
利用这种方法,这些作者获得了人类一种罕见遗传疾病---22q11.2缺失综合征(22q11.2 deletion syndrome)---的新线索。这种疾病的患者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症状,通常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等其他疾病。在此之前,人们知道这种疾病是由一个包含 106 个基因的染色体区域引起的。人们还知道这种疾病与多个基因有关,但不知道哪些基因在这种疾病中起作用。
通过全身给送AAV.PHP.B和5' gRNA捕获,在成年小鼠大脑中实现了体内单核混合CRISPR筛选。图片来自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6570-y。
在这项对小鼠的研究中,这些作者重点研究了这一染色体区域中同样在小鼠大脑中活跃的 29 个基因。在每只小鼠的脑细胞中,他们修改了这 29 个基因中的一个,然后分析了这些脑细胞的 RNA 图谱。他们能够证实其中的三个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脑细胞的功能障碍。此外,他们还在小鼠脑细胞中发现了与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相似的模式。在这三个基因中,有一个已经为人所知,但另外两个以前并不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论文第一作者、Platt实验室博士生António Santinha说,“如果我们知道某种疾病中哪些基因的活性异常,我们就可以尝试开发补偿这种异常的药物。”
申请专利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研究其他遗传疾病。Santinha 说,“在许多先天性疾病中,起作用的是多个基因,而不仅仅是一个基因。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也是如此。我们的技术如今可以让我们直接在完全生长的动物体内研究这类疾病及其遗传原因。”每次实验修改的基因数量可以从目前的 29 个增加到几百个。
Santinha说,“我们如今可以在活体生物中进行这些分析,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因为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的行为与它们作为活体的一部分的行为是不同的。”另一个优势是,科学家们只需将 AAV 注射到动物的血液中即可。AAV 有多种不同的功能特性。在这项研究中,这些作者使用了一种能进入动物大脑的AAV。Santinha说,“不过,根据你要研究的内容,你也可以使用针对其他器官的AAV。”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已为这项技术申请了专利。这些作者如今想把它作为他们正在建立的分拆公司的一部分。
扰乱基因组
这项新研究介绍的技术是一系列新的基因编辑方法之一,这些方法用于以类似马赛克的方式改变细胞的基因组。CRISPR 扰乱(CRISPR perturbation)是这种研究方法的专业术语,它涉及使用CRISPR-Cas基因剪刀对基因组进行扰动。这种方法目前正在给生命科学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它使从一次科学实验中获取大量信息成为可能。因此,这种方法有可能加速生物医学研究,例如寻找复杂基因疾病的分子原因。
一周前,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生物系统科学与工程系的另一个研究团队与来自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团队合作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在类器官中应用了CRISPR扰动技术(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6473-y)。
类器官是由干细胞培育而成的微组织球体,具有与真实器官相似的结构,换句话说,它们是一种微型器官。它们是一种不使用动物的研究方法,是对动物研究的补充。由于这两种方法---在动物体内进行CRISPR扰乱和在类器官中进行CRISPR扰乱---都能以更少的实验提供更多的信息,因此这两种方法都有可能最终减少动物实验的数量。(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 Antonio J. Santinha et al. AAV-mediated single-nucleus CRISPR screening of DiGeorge syndrome in vivo. 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6570-y.
2. Genetically modifying individual cells in animals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876e93628c8.html
返回目录>>
Nature:新冠药Molnupiravir,似乎正在推动病毒变异,或加剧大流行
2023-09-28 医诺维
英国剑桥大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A molnupiravir-associated mutational signature in global SARS-CoV-2 genome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抗病毒药物Molnupiravir或在加速新冠病毒突变,增加病毒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英国的治疗数据发现,至少30%的突变病毒涉及Molnupiravir的使用。一些接受Molnupiravir治疗的人,会产生新的突变病毒,这些病毒不仅可以存活,而且还可以传播。
从一开始,一些研究人员就担心Molnupiravir的作用机制。一个担忧是,这种药物可能不仅会使冠状病毒发生变异,还会使接受治疗的人DNA发生变异。另一个是,发生变异的病毒会继续在人体内存活和繁殖,而且可能会比以前更具传播性或毒性。
在体内,Molnupiravir被转化为一种分子,可破坏病毒的基因组,在其RNA中引入一些核苷酸突变,随机将一些C改为T,将一些G改为A。有了这些变化,随着病毒的复制,其后代会变得更弱,从而降低病毒复制的速度并消除体内的病毒。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一些突变病毒可能无法足够快地被杀死,因此可能导致新的突变病毒传播。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全球流感数据共享倡议(GISAID)和国际核苷酸序列数据库协作(INSDC)的病毒库进行了测序,通过分析超过1500万新冠病毒基因组的全球测序数据库,寻找病毒进化史上每个点发生了哪些突变。
研究人员发现,自从2022年起,一些突变模式与典型模式非常不同,并且它们与服用Molnupiravir的个体密切相关。随着Molnupiravir的推出,特异性突变随之增加,相比之下,没有批准使用Molnupiravir的国家的筛选序列中这类突变数量较低。
为了证实这种联系,研究人员分析了英国的治疗数据发现,至少31%的突变病毒涉及Molnupiravir的使用。
通过突变特征追踪发现,特异性突变特征与莫努匹拉韦临床试验中的特征非常匹配。
此外,一些接受Molnupiravir治疗的人,会产生新的突变病毒,这些病毒不仅可以存活,而且还可以传播。
研究人员表示,新冠病毒仍然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有些人难以清除病毒,因此开发旨在缩短感染时间的药物非常重要。但研究表明,抗病毒药物Molnupiravir也会导致新的突变,增加存活病毒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研究人员强调,在开发以类似方式发挥作用的新药时,需要考虑持续抗病毒诱导突变的可能性。
此外,早在2022年12月,澳大利亚皇家霍巴特医院的研究人员在预印平台 medRxiv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Antiviral treatments lead to the rapid accrual of hundreds of SARS-CoV-2 mutations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的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使用Molnupiravir治疗,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出现新突变,并延长大流行。
综上,研究表明,抗病毒药物Molnupiravir可能会导致新的突变,增加病毒的遗传多样性,这些结果让人质疑是否应该使用Molnupiravir。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d7fe9381227.html
返回目录>>
研究揭示灵长类视觉皮层物体特征组织地图
2023-09-28 脑智卓越中心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常乐研究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High-dimensional topographic organization of visual features in the primate temporal lob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功能核磁共振、电生理记录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系统解析了猕猴和人类被试高级视觉区的特征选择性和拓扑组织规律,为探究视觉系统的演化和发育、构建类脑的视觉加工模型奠定了重要基础。
物体识别是人类从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一环。灵长类负责物体识别的脑区是下颞叶皮层。以往研究表明,灵长类下颞叶不是一个均一的结构,而是包括多个加工特定物体种类或物体特征的子区域,如加工面孔信息的面孔脑区、加工躯干信息的躯干脑区和加工视觉场景的场景脑区。前人针对下颞叶皮层的功能分区已开展了较多研究,但仍有一些重要问题尚未解答。例如,目前的功能分区不能连续覆盖整个下颞叶,剩余的脑区的功能尚不清楚;既往研究主要在猕猴或者人类被试单独进行,两个物种下颞叶皮层的分区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尚不清楚。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科研人员需要找到一组丰富的视觉特征对下颞叶皮层的选择性进行系统刻画。前人工作显示,深度卷积网络的深层单元可较好地解释下颞叶神经元的反应。基于这一发现,常乐研究组将网络单元对20万张自然图片的反应降维得到25个视觉特征(图1a)。利用功能核磁共振实验,研究组获得了猕猴和人类被试颞叶皮层不同子区对这25个特征的选择性(图1b)。
常乐研究组系统比较了功能核磁实验获得的神经选择性和视觉特征(图2a),在与前人研究取得联系的基础上,发现了之前未报道的神经特征,并定位了编码该特征的脑区。进一步,该研究组通过电生理实验验证了核磁实验的结果(图2b-e)。同时,科研人员对颞叶皮层特征分布的拓扑组织规律进行了系统和定量的研究,发现了猕猴颞叶存在一对方向相互垂直但空间尺度不同的视觉特征梯度,而这种拓扑组织方式不能被一类近期提出的、用于解释下颞叶拓扑结构的模型所复现,为这一类类脑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约束。此外,该工作针对人类被试进行了同样的核磁实验发现:人类和猕猴相比,虽然颞叶总体结构相似但是在特征选择性和拓扑组织规律上有较大不同,尤其体现在对无生命物体的编码,人类编码明显更强;相比猕猴,人类颞叶皮层拓扑组织的规律性更差,猕猴颞叶中相互正交的特征梯度在人类大脑并不明显(图2f-h)。研究推测,这两个物种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人类需要识别各种各样的人造物体和符号。这一需求扩大了加工无生命物体的脑区,并打乱了原本有规律的拓扑组织结构。
该研究刻画了灵长类高级视觉区的信息表征地图,为探索物体视觉的神经机制奠定了基础。过去,该领域对特征选择性的研究高度定量,使用了各种复杂、先进的计算模型;相对而言,对其拓扑组织规律是定性描述为主。该工作则采用精细、定量的方式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揭示了不同物种之间(猕猴和人类)和不同系统之间(大脑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差异,为设计具有类脑结构的人工智能提供了依据。该研究通过构建视觉信息的大脑地图,为脑图谱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功能参考。
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上海市的资助,并获得脑智卓越中心神经影像中心的技术支持。
图1.(a)特征提取。AlexNet第7层4096个单元对20万张自然图片的反应,经过ICA降维得到25个特征。(b)猕猴左侧颞叶皮层对25个特征的选择性地图。红色和蓝色分别显示对特征正向和负向的偏好。
图2.(a)猕猴颞叶皮层的特征选择性与21个已知视觉特征的关系。数值越高代表两者相似性越强。(b)猕猴颞叶未知脑区偏好特征的代表性图片。Positive为偏好图片,Negative为不偏好图片。(c)通过比较b中两组图片定位了一个脑区,并进行电生理记录,黑线为记录电极。(d)该区域中一个神经元对两组图片的反应。(e)该区域的群体结果(紫线)。作为对照,定位并记录了一个对Negative刺激反应更强的脑区,其群体反应如绿线所示。(f)猕猴颞叶偏好三个重要特征的子脑区以非常规则的方式排布:绿色、蓝色条带交替,两侧为红色区域。三种不同颜色对应三个重要特征。(g)人类大脑颞叶呈现类似排布,但规律性较猕猴差很多。(h)猕猴和人类颞叶皮层拓扑组织规律性的定量比较。上图为特征梯度的方向性,下图为不同梯度的正交性。两个指标都显示猕猴颞叶的规律性更强。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399e93923cb.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中国疾控中心:吃月饼有讲究 健康食用看提示
2023-09-27 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秋将至,月饼是不少人舌尖上的喜好,怎么吃才健康呢?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月饼健康食用提示。
首先买月饼前要看两个“表”: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常见的馅料大致可分为两大“阵营”:一类是脂肪、糖分极高的“阵营”;另一类是胆固醇偏低,但是糖分很高的“阵营”。在选购月饼时,要先对比配料表及营养成分表,尽量选择能量、脂肪、糖、钠含量更低的月饼。
其次“无糖月饼”也要适量吃。所谓的“无糖月饼”实际上是指没有额外添加蔗糖,而用木糖醇、阿斯巴甜等甜味剂来代替蔗糖。可无糖月饼饼皮的主要原料还是面粉,碳水化合物可以转化为葡萄糖,因此这类月饼依旧是高脂肪、高能量的食物。
月饼最好分着吃。常见一个月饼的重量在80克至200克之间。按150克大小的五仁月饼计算,一个体重约50公斤的成年人,每多吃一块,将会摄入约678千卡能量,必须跑11.58公里(大约80分钟)才能消耗完。因此,月饼虽好,莫要贪多,大家分着吃,热热闹闹,还不会给身体带来太多的负担。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hv2owhfYe
返回目录>>
江苏:上好“青春健康一堂课”
2023-09-28 健康报
(记者 沈大雷 通讯员 谢海波)9月27日,江苏省卫生健康委药品药具管理中心联合常州市计划生育协会,在常州工学院开展“世界避孕日”主题宣传暨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宣传活动。
据了解,江苏省自2017年启动免费避孕药具进高校暨青春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全省高校在新生入学中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推动高校上好“青春健康一堂课”、免费避孕药具进高校。2023年上半年,该省共开展青春健康宣教活动500余场,提供健康咨询4万余人次。“全省药具系统将推进落实‘青春健康一堂课’,做优做实药具服务进高校活动,不断提升药具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江苏省卫生健康委药品药具管理中心主任高韧表示。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8/490915.html
返回目录>>
吉林:“六个突出”推进健康县区建设
2023-09-28 健康报
(特约记者 杨萍 记者 刘也良)9月27日,由吉林省卫生健康委主办的吉林省健康县区建设工作推进现场会暨培训会在长春市双阳区召开。会议通报了今年该省健康县区建设评估验收情况,部署推进新阶段全省健康县区建设重点工作,强调建设工作要突出监测评估、健康融入、功能作用、贴近群众、绿色安全和健康技能。
会议强调,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专家和专业机构支持、社会各界人士监督、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突出监测评估;制定完善健康政策,突出健康融入;创建健康支持性场所,突出功能作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健康文化,突出贴近群众;加快建设健康生活环境,突出绿色安全;创新健康促进与教育手段,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服务,突出健康技能。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8/490919.html
返回目录>>
新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023-09-28 健康报
(特约记者 张楠 刘青 夏莉涓)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财政厅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今年全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在2022年84元的基础上提高至89元,新增经费重点支持各地强化对老年人、儿童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通知》要求,继续以老年人健康体检为抓手做实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加强后续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服务,今年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要达到70%;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老年人认知功能初筛服务,对筛查结果异常的老年人,指导其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复查。各县(市、区)要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等人群进行“两卡制”实名认证;做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和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要达到77%;强化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和咨询指导、儿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预防、眼保健和近视防控、口腔保健等健康指导和干预。
《通知》还要求各地要抓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全签约服务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强项目绩效管理,提高服务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8/490914.html
返回目录>>
重庆:新机制强化乡村医卫体系建设
2023-09-28 健康报
(特约记者 黎军)近日,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若干措施》,从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层机构绩效考核、紧密型区县域医共体建设、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建立一系列新机制,并提出到2025年全市至少建成60个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措施》要求,合理配置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医疗卫生资源,全市甲级乡镇卫生院比例不低于30%;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辆救护车;鼓励区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整体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等方式,健全村卫生室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降低乡镇卫生院紧缺人才招聘条件;落实医学专业高等学校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政策,探索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赋予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对在乡镇卫生院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可通过“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方式聘用至相应定向岗位;到2025年力争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措施》明确,区县财政对乡镇卫生院超额绩效所需经费的总体补助水平不低于60%;乡镇卫生院“本年盈余分配”科目为正数且绩效考核合格的,将“本年盈余分配”的60%用于次年增核超额绩效总量;设立全科医生津贴,所需经费由区县财政全额保障;鼓励推行家庭医生个性化签约有偿服务,居民自愿付费签约购买;动态调整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专项补助标准,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医生分别由区县政府按每人每月不低于1000元、800元、700元、600元予以专项补助。
《措施》强调,要深化紧密型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紧密型医共体内医保基金“总额付费、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制度;推进乡镇卫生院与区县级医院慢性病用药目录衔接统一、处方自由流动,建立健全区县域内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资源共享中心,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发展“资金池”制度;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区县政府足额安排,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动态调整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标准,达到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标准的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社区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收费可按二级医院标准执行,达到一级医院服务能力标准的甲级、乙级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项目收费可按一级医院标准执行;逐渐提高区县域内医保基金用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医保报销目录中增设农村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适宜服务项目,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性收入占比。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8/490916.html
返回目录>>
化疗后出现食欲减退 到底该如何调理?
2023-09-27 科普中国
化疗药物多数属于细胞毒性药物,食欲不振是较为常见的类型。
化疗是现阶段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式, 也是目前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化疗药物多数属于细胞毒性药物, 在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包括消化系统反应、骨髓抑制、脱发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等。食欲不振是消化系统反应中较为常见的类型, 患者出现食欲不振会导致其营养摄入不足, 进而影响其身体恢复。那么食欲不振我们有哪些预防方法呢?
预防方法:
1、进餐前做适量运动,并进食少量开胃食品,如果丹皮、山楂片等。
2、进餐的环境保持空气清洁舒适,让自己有一个好的心情。
3、建议进食高热量、高蛋白的饭菜,如牛奶、豆腐、鱼等。同时少量多餐,不要让胃有胀饱感和饥饿感。
4、变化烹饪方式和菜肴的种类,注意色、香、味的调配。
5、睡前用热水洗脚,促进血液循环,同时饮一杯热牛奶,以促进睡眠。
除了在饮食方面外,还可以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快走等,有助于增加食欲,缓解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信心。也可以通过音乐疗法、肌肉放松等行为训练缓解化疗期间恶心、呕吐。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FLJ75BI00388052.html
返回目录>>
吃糖多,易患冠心病!
2023-09-28 北京青年报
近日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吃糖多增加冠心病风险,不过来自蔬菜与水果中的糖除外。研究显示,从果汁和添加糖食物摄入的添加糖、总葡萄糖当量、果糖均与冠心病风险增加有关,而从蔬菜或水果中摄入的总果糖当量与果糖均与冠心病风险增加无关。
具体而言,添加糖与总糖量摄入越多,冠心病风险越高,分别增加8%、16%的冠心病风险。来自果汁与添加糖的总的果糖当量也增加12%的冠心病风险。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总果糖当量摄入量中,超过一半来自添加糖或果汁。
其实,对于糖的危害,早在2016年就有一项研究指出,糖比饱和脂肪要“毒”,尤其是精制糖。有研究发现,如果冠心病患者连续数周食用高糖食品,就会出现诸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尿酸、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异常、低HDL以及血小板功能改变等异常表现。
添加在加工食品或饮料中的果糖(多以蔗糖或高果糖玉米糖浆形式加入),可以产生瘦素抵抗,而瘦素是一种能维持正常体重的关键激素。吃糖变胖就由此而来,而且增加的还是内脏脂肪。
此外,高糖饮食并非只增加冠心病风险,还发现可促进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进展。这样更使得心血管雪上加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8/c14739-40086892.html
返回目录>>
提供注册、认证、供需对接、服务记录等功能 志愿者可在线接单参与服务
2023-09-28 北京青年报
今后,在北京加入为老志愿服务将越来便捷。9月26日,北京养老志愿服务“京彩时光”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可为养老志愿服务组织方、志愿者和服务对象提供注册、认证、供需对接、服务记录等全流程功能支持,养老志愿服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线接单”,涵盖七大类10项志愿服务内容。“今天存时间 明天换服务”,按照“1个小时养老志愿服务等于1个时间币”的原则,平台还能自动结算志愿服务时间币并记录存储,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其中。
据介绍,“京彩时光”项目服务类别涵盖专业、非专业共七大类10项志愿服务内容,涉及老年人健康、生活、出行、就餐、学习、娱乐等多方面,用户在小程序中的“加入项目”模块,可通过服务类别、所在区域、服务时间等筛选符合自身条件的服务项目,查看项目具体信息,完成志愿者注册并报名参与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为提高养老志愿服务供需匹配效率,“京彩时光”信息平台创新了志愿者接单功能,即志愿者可以通过“我要接单”按钮提交志愿服务意向,可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如选择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时间、地点和类型等,平台会将志愿者的服务意向与养老志愿服务组织方发布的项目进行自动匹配,匹配成功后会向志愿者发送短信提示确认,志愿者即可参与服务。此举可最大程度为长期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提供便利。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养老志愿服务组织方可通过扫描志愿者的个人服务二维码记录其服务项目、时间和地址,“京彩时光”信息平台将记录志愿者每一次的服务行为,并在后台实时自动计算志愿者的服务时长,据此结算志愿服务时间币,时间币具有存储、兑换、赠与等功能属性,可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跨区兑换养老志愿服务。
据了解,“京彩时光”信息平台可实施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同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养老志愿服务赋能,为加强养老服务统筹协调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化支撑。平台已于9月26日正式上线运行,用户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养老志愿服务京彩时光”即可登录。目前,平台率先支持养老机构来开展志愿项目,全市2000多家养老服务机构都已拥有账号,可直接登录该平台发布项目,后续将逐步开通老年人个人服务需求申请。
如何注册成为养老服务志愿者?据了解,年满18周岁、热心公益事业、身心健康的本市常住居民均可以注册成为养老志愿服务志愿者,可通过“养老志愿服务京彩时光”小程序,完善相关个人信息,提交志愿者申请,由其申请加入的养老志愿服务组织方确认后,且在“志愿北京”平台完成志愿者注册,即可参与养老志愿服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8/c14739-40086880.html
返回目录>>
外媒:英国生活成本危机加剧 高物价将导致更多民众过早死亡
2023-09-27 海外网
海外网9月26日电 据法新社26日报道,《英国医学杂志》2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主要由英国政府经济政策造成的生活成本危机正在加剧,今年的高物价将导致数千人过早死亡。
研究预测,持续高通胀期间,75岁以下死亡的人口比例将上升近6.5% 。预计过早死亡人数将从基线463人/10万人增加到493人/10万人,相当于英国每年新增数千人死亡。最贫困家庭的过早死亡人数将是最富裕家庭的四倍。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通胀可能会使次贫困地区的死亡率增加5%,最贫困地区增加23%;如将通胀率降至6.5%,次贫困地区的死亡率只会增加2%,最贫困地区增加8%。
研究人员表示,该项分析有助于证明经济对人口健康至关重要。通胀和实际收入减少给死亡率带来巨大且负面的影响,而且不同群体对这些影响的体验也有所不同。研究人员还批评,英国目前实施的公共政策应对措施不足以保护民众健康及防止经济不平等现象扩大。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hvkhUgn4O
返回目录>>
美国旧金山今年563人死于药物过量 居民称街区充满痛苦和绝望
2023-09-27 海外网
海外网9月26日电 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9月25日报道,美国旧金山今年已有563人死于药物过量,其中456例与芬太尼有关。当地居民形容这座城市如同在经历“僵尸末日”,街区中充满痛苦和绝望。
旧金山法医部门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从今年1月1日至8月31日,该市已有563人因药物过量死亡,其中456例与芬太尼有关。《旧金山纪事报》称,当地或将在2023年有超过800人死于药物过量,远远超过2020年创纪录的725人。而自2020年以来,涉及芬太尼的滥用药物过量已导致约2000名旧金山居民死亡。
汤姆·沃尔夫曾是旧金山的一名吸毒者,现在他致力于帮助吸毒者康复。在接受美媒采访时,沃尔夫说:“我在许多街区都目睹了人们的痛苦和绝望。成千上万的人在帐篷里或街头吸毒,他们几乎都在吸食冰毒和芬太尼。”32岁的芬太尼使用者乔治亚·泰勒则表示:“(旧金山街头的情况)太疯狂了,令人感到悲伤,就像僵尸末日一样。我以前戒过毒,我非常非常想在药物过量死亡前再次戒掉,但这太难了。”
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与地方政府研究所此前的一项研究显示,旧金山猖獗的毒品和流浪汉问题为这座城市蒙上一层阴影,许多当地居民对这座城市的未来感到悲观,超过75%的受访者表示,旧金山正走在“错误的道路”上。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hvl4qCqWh
返回目录>>
世界心脏病日丨肥厚型心肌病如何防治?协和专家:早诊早治是关键
2023-09-28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黄诗瑞】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心脏健康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近年来,“猝死”一词在网络上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作为猝死常见原因的心源性疾病也受到更多关注。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患病率较高,也是青少年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指南2022》中早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500人中就有1人患有HCM。
9月29日是第24个世界心脏日,日前,环球网健康频道记者采访了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田庄教授,全方位解读肥厚型心肌病的“来龙去脉”,提升社会心肌疾病认知,助力心脏健康守护。
HCM遗传概率达50% 诊断率偏低
肥厚型心肌病可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心肌发生了肥厚,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分为梗阻和非梗阻两类。梗阻会令心脏泵血受阻,从而导致心衰、缺血症状;非梗阻虽然心脏泵血不受阻,但过度肥厚的心脏无法进行良好的血液循环,临床上仍然会出现心衰,后期出现房性心律失常致心衰加重或血栓栓塞。
田庄教授介绍,肥厚型心肌病主要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心脏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即父母一方如确诊患有肥厚型心肌病,则子女有50%概率遗传致病基因,因此具有家族聚集特征。
田庄教授在采访中谈到,目前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断率偏低,有报道说约为10%。原因有二:其一,容易误诊,例如患病率更高的高血压也可能导致发生心肌肥厚,当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肥厚时,医生不一定归因于肥厚型心肌病;其二,诊断困难,肥厚型心肌病病程有不同发展阶段,基于目前影像学技术,肥厚型心肌病在初期阶段(比如心肌轻度肥厚、心尖肥厚)较难发现。
靶向治疗为HCM患者带来希望
近40余年内,全球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一直面临着无新药可治的困境。虽然手术或介入治疗可以改善梗阻性患者症状,但侵入性治疗有并发症的风险,对专业操作技术的要求也限制了其在全世界所有国家/地区的可及性。因此,临床上亟待开发新的具有特异性靶点的治疗药物。
“以前肥厚型心肌病没有靶向治疗药物,使用的药物通常是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导致效用有限,同时会有一些副作用,如血压降低、心率过慢。”田庄教授介绍,现在的治疗方式已从传统药物慢慢向靶向药物过渡,如心肌肌球蛋白ATP酶变构抑制剂,药物直接针对肥厚型心肌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抑制增多的肌球蛋白-肌动蛋白横桥,更有效降低梗阻的同时,对血压和心率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出现症状为时已晚 早筛早诊是关键
目前,心脏病防治正在迈入精准医学时代,肥厚型心肌病的早诊早治成为可能。
田庄教授指出,早期筛查是防治肥厚型心肌病的重要手段。自查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家族中有人被确诊肥厚型心肌病,称为“先证者”,则其兄弟姊妹和子女有50%概率得病,建议进行相关筛查;如家族中无相关病史,则可以在常规体检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注意是否出现肥厚型心肌病的相应表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生活中出现气短、头晕、心绞痛或运动时眼前发黑等症状,应该去看一看心脏科的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
“如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病程已相对靠后,这时治疗效果已不佳,因此尽早发现问题是关键。”田庄教授补充说。
近期网上大热的“防猝死套餐”对预防肥厚型心肌病导致的猝死是否有效呢?对此,田庄教授表示,导致猝死的原因很多,其中冠心病导致的心梗猝死占比最大,肥厚型心肌病占第二位。“防猝死套餐”对于冠心病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但对主要由于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的肥厚型心肌病无效。
对于心血管问题的防治,田庄教授呼吁:要把防治“阵线”提前,重视体检,发现问题及时跟进,积极配合治疗。
“在心脏保护方面,如已出现问题,不应再做一些激烈体育运动;如有合适预防药物应与医生沟通,及早使用。如当前心脏状态健康,则不需要补充额外药物,而是在生活上更多避免一些后天损伤心脏的因素,如“三高”、肥胖、抽烟等,排除不良生活方式。”田庄教授最后说到。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i4Vx9HW8M
返回目录>>
这些细节做到位 “老掉牙”不存在
2023-09-28 北京青年报
“老掉牙”还真不是必然的。在国际上,“人到80岁,依然拥有20颗可咀嚼的功能牙”是口腔健康目标。专家指出,掉牙大多数是由于长期患有龋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造成的。今年9月20日是第35个全国爱牙日,当天多机构共同呼吁公众在早晚刷牙的同时,别忘了漱口、使用牙线或间隙刷。
“口腔三部曲”除菌斑更彻底
作为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项目的专场科普活动,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等机构于近日联合举办了“2023年健康口腔科普传播大会”。会上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等多机构联合发布《全面口腔护理联合提示》,建议做到全面口腔护理三部曲,即刷牙、漱口和牙线或牙间刷的联合使用,最大限度去除菌斑和控制菌斑生长。
据介绍,早晚用含氟牙膏刷牙,能去除牙菌斑、软垢和食物残渣,但刷牙主要是清洁牙齿和舌部表面的软垢和牙菌斑,对于牙刷难接触的牙龈边缘、牙缝间、内侧颊部、舌下黏膜、硬腭和软腭等难以清洁的部位,可在早晚刷牙的基础上,在餐后、睡前使用漱口水漱口。清水漱口有助于清除食物残渣,使用具有各种功效的漱口水可发挥更多的作用。如,具有抗菌作用的漱口水可预防或减缓牙菌斑的形成,添加抗敏感药物的漱口水具有缓解牙齿敏感的作用等。
同时,牙间隙最易滞留菌斑和软垢。刷牙时牙刷刷毛不能完全伸及牙间隙,每天刷牙的同时,配合使用牙线或牙间刷等,可有效清洁牙间隙。
对于喜欢吃甜食或喝含糖饮料的人来说,进食后漱口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可以及时清理附着在口腔中的糖分。预防龋齿的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注意餐后及时清洁口腔。
每年最少做一次口腔检查
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公益委员会主席刘洪臣教授提醒公众,人老掉牙不是必然规律,大多数是由于长期患有龋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造成的。他建议公众,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口腔检查,每年一定要洁治一次牙。除了自己要做到这两点外,还要督促家里的老人、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最终达到“儿童无龋病,成人牙不松,老人不缺牙”的目标。
三岁以下幼儿不建议用电动牙刷
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首席发展咨询专家、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台保军教授针对如何使用含氟牙膏、漱口水、电动牙刷给公众支招儿。
台保军教授介绍,含氟牙膏中的氟化物具有预防龋病的作用。在使用漱口水方面,建议每次含住约 10 毫升漱口水进行鼓漱,持续30-60秒,尽量让漱口水与牙齿、牙缝和口腔黏膜都有全面接触。含漱后吐掉,不需要再用清水漱口,也不建议立刻进食或者喝水,以便让其功效充分发挥。许多人关注电动牙刷的使用,台保军教授介绍,正确使用电动牙刷能有效清除牙菌斑。对儿童来说,不建议3岁以下儿童使用电动牙刷;3-6岁儿童应在家长的帮助下使用;6岁以上儿童可使用电动牙刷。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8/c14739-40086891.html
返回目录>>
患呼吸道疾病建议暂缓假期出行
2023-09-28 北京青年报
近日,有不少网友反映出现嗓子痛、咳嗽等症状,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本市多家医院了解到,近期感染科、儿科等科室的就诊量有所增加,主要以新冠和普通感冒、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呼吸道感染疾病为主。当前正值季节更替,天气日渐转凉,中秋、国庆假期又即将到来,面对呼吸道疾病,如何做好个人健康防护?北京青年报记者专门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于晓敏,为广大市民答疑解惑,并给出健康提示。
近期以新冠、普通感冒、支原体感染为主
于晓敏表示,9月份以来,来感染科就诊的患者增多,以新冠和普通感冒为主,也发现有流感病例。年轻人群体中,新冠“二阳”比较多,“一阳”和“三阳”也都有,老年人群体以“首阳”居多。从症状上来看,以发热、咽喉疼痛、流鼻涕、咳嗽等为主,部分引发了肺炎。
于晓敏解释,出现这些情况跟多种因素有关,比如9月份开学后,大中小学生回到学校,人员比较集中,室内活动增加了呼吸道病毒、支原体等的传播机会。在一些会议、活动等环境中,人员聚集也会增加患病的可能。再加上最近天气转凉、气候干燥,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下降,也容易让病毒有可乘之机。
在治疗方面,她表示,年轻人等无重症危险因素的患者,新冠和流感主要以对症为主;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流感流行季即将到来,目前,北京已经开始接种流感疫苗,像老人、孕妇、患有基础病等重点人群可及时接种。对于细菌感染的感冒症状,可以在咨询医生后服用抗生素。
咽痛不适时可采用高渗盐水漱口
一些网友表示,自己出现了“刀片嗓”,咽喉不适、咳嗽不止,但抗原检测一直是阴性该怎么办?于晓敏表示,显示阴性可能是病毒载量不足而出现“假阴性”,也有可能是其他病毒或细菌感染所导致。因为流感也可能出现“刀片嗓”、浑身酸疼的症状,有不少人从体感上来看流感症状比新冠症状还要严重。
如感觉咽痛、嗓子不适可以通过下列方式来缓解:注意多喝水,及时补充水分,在家中可用食盐和温水调制3%到5%的高渗盐水漱口。
面对呼吸道疾病,哪些人要重点引起注意?于晓敏表示,一些易感人群、容易发展为重症的人群需要重点关注,比如65岁以上的老人,5岁以下的儿童、婴幼儿,孕妇,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等等,不管是新冠还是流感,这些群体感染之后容易发展为重症,要引起重视,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及时就医?于晓敏介绍,如果出现高热不退,体温在39℃以上,反复发烧超过三天;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明显加快;精神萎靡等等,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感染呼吸道疾病可暂缓假期出行计划
于晓敏说,无论是外出游玩还是走亲访友,个人健康不容忽视。“我们在门诊中发现,有的病人已经定好了假期回老家的行程,但是又得了新冠,担心把病毒传给老家的老人。对此,我们会建议患者先养好身体,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尤其是在急性期,病毒载量高,应尽量避免外出探视老人和孩子。同时,患者本人和家属也一定要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用未清洗的双手接触口鼻、眼睛,家中常通风,减少与他人接触。”
此外,“两节”假期将至,人员活动量增大,家长也要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如果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可以佩戴好口罩。大家也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用手触摸公共物品,要勤洗手。打喷嚏时,可用纸巾遮住口鼻,如果没有纸巾,可用弯曲的手肘来遮住口鼻,减少飞沫的喷出,从而减少疾病的传播,打完喷嚏也要及时洗手。
“在饮食方面,很多人一到假期就‘解放’了自己,甚至胡吃海喝,其实人的咽喉很脆弱,秋季本身天气干燥,吃过多辛辣、刺激的食物容易导致咽喉黏膜损伤,影响黏膜的屏障功能。因此,建议大家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做到营养均衡。同时,最近天气转凉,要注意保暖、及时增添衣物,注意身心健康,避免劳累。”于晓敏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8/c14739-40086881.html
返回目录>>
脂肪肝患者留意 饮食上做到"5吃5不吃"
2023-09-27 科普中国
千万别因为常见就忽视脂肪肝,如果不及时改善可能会发展成肝癌。
脂肪肝已经成为众多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体检异常中总能看到“脂肪肝”三个字,但是千万别因为常见就将其忽视,如果不及时改善,也可能会发展成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改善脂肪肝,生活中“管住嘴,迈开腿”必不可少,但是该怎么吃呢?最近一项200人的研究给出了一个答案。
吃了这类食物,脂肪肝减轻了
9月5日,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院士、李华婷教授联合德国汉斯诺尔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显示,吃一些富含“抗性淀粉”的食物,可以减轻脂肪肝,并降低与肝损伤、炎症相关的甘油三酯以及转氨酶水平。
抗性淀粉,是一种难消化淀粉,存在于青香蕉、全谷物、土豆、红薯、豆类和全麦等天然食物中。虽然它不能被我们直接消化,但却可以被结肠中的微生物菌群发酵,对代谢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共招募了200名脂肪肝患者,其中100名患者吃来自玉米的抗性淀粉;100名患者吃等能量的对照淀粉。两组脂肪肝患者每次饭前用20克淀粉与300毫升水混合食用,每天两次。
4个月后发现:
1.脂肪肝和体重减轻了
与对照组相比,抗性淀粉显著降低了参与者肝内甘油三酯含量,绝对降幅为9.08%,相对降低39.42%。此外,还显著降低了参与者的体重、BMI等。
2.肝损伤得到了改善
抗性淀粉组参与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也显著降低,这表明,肝损伤得到了改善。
3.血脂异常有缓解
抗性淀粉组参与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均有所改善,缓解了血脂异常。
哪些食物里含有抗性淀粉?
研究用的是专门的抗性淀粉产品,不过在生活中,我们也或多或少在摄入一些抗性淀粉。抗性淀粉主要存在于淀粉含量高的食物中,如:
谷类、豆类、薯类、根茎蔬菜类、青香蕉。
未经加工的全谷物、生土豆、扁豆和青香蕉等富含抗性淀粉。如生土豆含抗性淀粉75%,而新煮熟的土豆仅含3%,但冷却后又增加到12%;再如薯类,生薯含抗性淀粉50%~60%,而熟薯降至7%,所以有“红薯生吃,土豆凉吃”的建议。
减轻脂肪肝,饮食“5吃5不吃”
减轻脂肪肝,管住嘴很重要,建议:
“5吃”
1.要吃优质蛋白质
一旦发现患有脂肪肝,不少人开始“戒肉”。但其实,蛋白质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可以促使已经发生损伤的肝细胞恢复和再生。所以应增加豆制品、瘦肉,鱼虾等含有蛋白质的饮食,鸡蛋、牛奶不宜过多食用。
2.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全谷物、豆类、菌类、蔬菜、薯类、水果等都富含纤维素。
3.要吃低果糖食物
研究表明,从蔗糖、高果糖玉米糖浆等果糖补充剂中摄入果糖与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流行病有着很强的关联。
脂肪肝者可以每天吃低糖水果控制在250克左右。比如,柠檬、柚子、樱桃、雪莲果、番石榴、梨、苹果等。
4.要吃八分饱
要注意控制饮食,吃饭吃到八成饱,减少热量摄入。
5.要吃饭有顺序
吃饭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这样胃里已有能量低、饱腹感强的食物垫底,后面就很难吃得太多。
“5不吃”
1.不吃高脂饮食
脂肪肝应限制油脂类食物摄入。通常进食油脂类食物每天按每公斤标准体重0.5~0.8克为宜。
2.不饿一顿饱一顿
一定要按时吃饭。在饥饿状态下,为了维持血糖的水平,机体会分解脂肪,导致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增高,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导致肝脏脂肪堆积。而熬夜吃夜宵、暴饮暴食易使肝脏脂肪储备能力上升,最终形成脂肪肝。
3.不要光吃素
如果只吃素,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脂蛋白的合成,导致转运脂肪出肝的“小船”不够用。
4.不要饮酒
因酒精进入体内95%以上在肝内分解代谢,大量长期饮酒还可引起酒精肝,使脂肪肝加重。
5.不吃重口味饮食
要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洋葱、姜、葱、蒜、辣椒、咖啡等,避免引起食欲增加。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FLIK1S100388050.html
返回目录>>
秋分已过,该吃点好吃又健康的它了!
2023-09-28 北京青年报
9月23日是秋分,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秋分”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指白天和夜间的时间一样,并且从这天起从白天长夜间短逐步转变为白天短夜间长。二是指气候由热转凉。
秋季天气干燥,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天气大多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今天就讲一讲秋分吃什么。
其实不管哪个节气,都要讲究营养均衡、适量,秋分也不例外。除了遵循合理膳食的总体原则,还建议秋分应该多吃点山药。
秋分适合吃点山药 有助于控制体重、预防便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第二条就提出: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研究表明,富含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山药属于薯类,常见的薯类还有甘薯,又称红薯、白薯、山芋、地瓜等,薯类干品中淀粉含量在80%左右,蛋白质含量约5%,脂肪含量约0.5%,经常食用可以控制体重、预防便秘。
山药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每100克山药含水分75克左右,碳水化合物14.4-19.9克、蛋白质1.5-2.2克、脂肪0.1-0.2克、还含有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薯类蛋白质含量偏低,儿童长期过多食用,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常吃的山药有这几种 它们有什么差别?=
山药的种类不少,比较有名的有铁棍山药和淮山药。
1.铁棍山药
铁棍山药主要产于河南、山东一带,与普通山药相比,毛须多、色白、水分少、黏度大,体质坚重,入水久煮不散。
2.淮山药
淮山药又名水山药,主要产自江苏、安徽等地,它的茎通常带紫红色。细毛山药根呈圆柱形,皮薄,表面有细毛,黄色;有黄褐色斑痣;肉质细白。
3.其他
另外还有麻山药、灵芝山药以及从日本引进的大和长芋山药。
山药的种类不同,价格也不同,从一斤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不等。
推荐山药的6种吃法
生吃、蒸、煮、炖、炒、炸
1.生吃
山药洗净直接吃,看着白、吃着脆,也可以洗净后凉拌。
2.蒸
山药蒸煮的做法很省事,做熟了直接吃就可以,也可以沾点白糖或蜂蜜佐味,或做成蓝莓山药。
3.煮
山药还可以熬粥,熬小米粥、大米粥或杂粮粥时都可以放一点山药,也可以做成山药南瓜粥。
4.炖
山药可以和肉类炖在一起,排骨山药、乌鸡山药,也可以和土豆、豆角等做成乱炖。
5.炒
山药单独清炒,或者和木耳一起炒都很不错,一白一黑,对比鲜明,很爽口;还可以做成山药炒肉片。
6.炸
拔丝山药最有名,还有蜜汁山药。由于需要经过油炸的过程,会增加能量的含量。所以炸山药不宜多吃。
吃山药建议多用蒸煮炖,少用炸炒,以减少油的摄入。
秋季提高免疫力 一日三餐这样吃
秋季昼夜温差大,很多抵抗力差的朋友经常在此时生病。要想免疫力达标,一定要保证食物多样化,摄入充足且合理的营养,不能依靠单一食物,没有什么单一食物有这么大的能力。只有食物多样化,才能真正实现平衡膳食“全面、均衡、适度”的六字方针,将健康效应发挥到最大。
两个数字 做到食物多样化
给大家两个数字:每天吃的食物要超过12种,每周吃的食物种类要超过25种。
也就是说,食物越宽泛,食物种类越多,抵抗外界侵犯的能力就越强,抵抗力就越完善。
很多朋友可能觉得食物种类多了不好安排,其实并不难。以我为例,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日进食食物种类有20种左右。这并非难事,关键在于用心安排,形成习惯。追求食物多样化,可以从早餐开始。
我每日的早餐就能有5种以上的食物,包括至少两种主食(如低糖全麦面包、燕麦粥等)、鸡蛋、牛奶(或无糖豆浆、低糖酸奶),至少两种以上蔬菜,有时还有豆腐、酱肉等。
午餐经常是工作餐,而晚餐是查漏补缺的一餐,就是早上、中午没吃过的食材,参照膳食宝塔图的建议,在晚餐适当补充。
三个方便做法 轻松按照膳食指南吃
在食物多样化的基础之上要保证食物的均衡。怎么叫均衡呢?
第一,一定量的主食,且需粗细搭配
很多减肥人士怕胖经常不吃主食,但人的能量核心基础来自于主食。主食要吃,而且要做到粗细搭配,全谷类、杂豆类、薯类等要占主食总量的30%以上,这样可以补充膳食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
第二,保证蛋白质摄入,吃法有讲究
维护免疫力,蛋白质是基础。每天300-500毫升的牛奶,一个水煮的鸡蛋,2-3两肉,1-2两豆制品。
一般成人每周最好吃水产类两次或300-500克;蛋类300-350克,约等于一天一个鸡蛋的量,最好吃蒸或煮的蛋;畜禽肉300-500克,少吃深加工的肉制品和肥肉(以上均指生重)。蛋白质最好均匀分布于三餐,红肉和白肉交替食用,鸡肉、鸭肉尽量去皮,红肉中五花肉、牛肉、后臀尖,五花肉可跟猪里脊肉轮替。适当吃不同品种的鱼,鲈鱼、黄花鱼、金枪鱼、三文鱼等可轮换食用。
第三,每天一斤蔬菜,一个水果
蔬菜和水果提供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是维护整体健康,特别是免疫力所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
日常饮水吃蔬果 还有这些注意事项
日常生活中,建议大家每天最好能吃300-500克(生重)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占50%以上;每天水果摄入量则在200-350克,适当多吃一些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蔬菜和水果种类每天超过5种。
出汗少的一般轻体力活动者,在这个基础上,每天饮水1500-1700毫升,烹调使用两勺半到三汤勺的油、五克盐,这就是一天之内我们总体摄入食物的大致结构。
如果每天能把这个结构维持住,持之以恒,再加上适量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心情要愉快,生活要有规律,这样免疫力就能达到一个良好的水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8/c14739-40086882.html
返回目录>>
献血后发胖 这个锅该谁背?
2023-09-28 北京青年报
无偿献血能帮助濒危患者挽回生命,但在我们身边依然有很多关于献血的误解和谣言,阻碍了大家捐热血献爱心的热情。今天,输血科专家整理了关于献血的误区和常见疑问,希望越来越多的大众能够正确掌握献血常识,消除疑虑,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无偿献血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个个受益。
谣言:献血会引起血压不稳
献血不会引起血压不稳。导致血压不稳定的因素有很多: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过量的吸烟饮酒、疾病等原因都会导致血压不稳定。
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明确将高血压列为不能献血的范围;献血者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即12.0kPa(90mmHg)≤收缩压<18.7kPa(140mmHg);8.0kPa(60 mmHg)≤舒张压<12.0kPa(90mmHg);脉压差:≥30mmHg/4.0 kPa,才能献血。每次献血前,工作人员都会为每名献血者先测量血压。
个别献血者献血后会出现血压不稳,多是献血紧张所致,情绪波动幅度过大,会引起血压不稳。如果出现血压不稳,要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血压很快会恢复正常,不会造成病理性的高血压或低血压。对于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患者不建议献血,主要是因为尽管血压可能控制在规定的献血范围,但献血可能对献血者本人以及接受血液的患者造成影响。
谣言:献血会让人变胖
献血跟变胖没有关系。正常献血200-400毫升,肝脏和脾脏存储的血液会动员出来,血液很快就补充上来,所以献血对人体血容量影响很小,献血后人体会补充新的红细胞、白细胞等血液成分,但不会生成脂肪,可见献血和肥胖没有关系。
影响人体肥胖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激素、代谢平衡等,其实体重的增减取决于摄取热量和消耗热量之间的差值。一个常见的数据是,当摄入的热量比消耗的热量多3500卡路里时,就增重1磅(约453克),可见献血不会导致人体发胖。
某些人献血后变胖的主要原因是献血后担心伤身体,往往通过饮食大补的方式补充营养,导致体内短时间热量摄取过多,加上活动量少,缺乏锻炼,这些增加的热量难以消耗,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堆积起来,从而导致肥胖,这是献血后变胖的本质原因。
其实献血后只需正常饮食,保持膳食结构均衡即可,不用额外补充营养即可满足造血的需要,切不可盲目进补,以免造成体重增加,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升高对人体造成不利的影响。
谣言:献血会降低免疫力
献血不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
人体内的细胞每天都会大量自然死亡,即使不献血也会随着人体的新陈代谢排出,并没有降低人体免疫力。适当地献血会减少人体内的血细胞数量,刺激人体的造血功能,从而有效地改善人体血液环境,促进身体健康。
造成人体免疫力低下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年龄、环境、家族、心理、营养等因素。献血时只是抽出外周血管的血液,人体会自动将贮存在内脏里的血液释放到血管中保持恒定的血容量,所以献血不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我们可以通过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和控制情绪等方式来提高免疫力,所以献血后还需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更要避免熬夜,以免影响身体的恢复。
谣言:新冠感染后不能献血
新冠病毒是呼吸道病毒,不会经输血传播。
目前为止,全球尚没有新冠病毒通过输血途径传播的报道。血站会严格执行采供血管理制度,确保感染者康复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健康观察后再献血。因此,曾感染过新冠的献血者捐献的血液是安全的。
对于曾感染新冠的无症状、轻型和普通型感染者,发烧、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且最后一次核酸或抗原检测阳性7天后就可以献血了。
如果是重型或危重型的感染者,则需要康复6个月后才能献血。
这个标准与国际上有关新冠病毒感染后延迟献血的要求,以及现行的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者延迟献血的要求是一致的,不会对献血者健康造成危害。
以下情况要注意:
1.接种鼻喷新冠疫苗(流感病毒载体),需要在接种后满4周再献血。
2.接种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需要在接种后满2周,无不适症状,才能献血。
3.接种灭活疫苗或基因重组DNA或mRNA疫苗,只需暂缓48小时,无不适症状就可以献血。
4.如果接种的是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和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是一样的,需要接种此类疫苗后满2周,且无不适症状可以献血。
敲黑板
这13种情况暂时不能献血
1.口腔护理(包括洗牙)未满三天
2.拔牙或其他小手术未满半个月
3.妇女月经期前后三天
4.妊娠期或流产未满六个月
5.分娩及哺乳期未满一年
6.上呼吸道感染未满一周,甲流病愈后间隔一周
7.肺炎病愈未满三个月
8.急性肠胃炎病愈未满一周,感染诺如病愈后间隔一周
9.急性泌尿道感染未满一个月,急性肾盂肾炎病愈未满三个月,泌尿系统结石发作期
10.活动性或进展性眼科疾病病愈未满一周,眼科手术愈后未满三个月
11.伤口愈合未满一周,皮肤局限性炎症愈合未满一周,皮肤广泛性炎症愈合未满两周
12.文身未满一年者
13.良性肿瘤:妇科、体表良性肿瘤术后未满一年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8/c14739-40086889.html
返回目录>>
专家:白天小睡不应超过半小时
2023-09-28 参考消息网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近日刊登题为《小睡能提高人的记忆力,降低罹患心脏病的风险,但长时间小睡也有缺点》的文章,作者是史蒂文·本德,内容编译如下:
在一天中合适的时间小睡一会儿可以提高注意力,帮助巩固记忆,并有可能改善心脏健康状况。
白天小睡是世界各地都有的古老习俗。
虽然一些人认为小睡是一种奢侈的放纵行为,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保持警觉和健康的一种方式。
不过,小睡有利有弊。
作为一名口面部疼痛专家,我在睡眠医学以及睡眠如何影响健康等方面接受了广泛的教育,这主要是因为睡眠与头痛和面部疼痛等病症有关。我接受的培训涉及睡眠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睡眠呼吸障碍、失眠和与睡眠有关的运动障碍。
正因为如此,我意识到小睡的复杂性,以及为什么小睡一会儿——即白天小睡20到30分钟——可能在很多方面都有益。
健康益处多多
研究显示,小睡有很多好处。小睡一会儿可以促进大脑的运转和记忆力,还能提高警觉性、注意力和反应时间。
小睡也与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力有关。由于小睡似乎能促进创造性思维,一些公司试图通过在工作场所建午睡室来利用这一点。
此外,大脑似乎会利用小睡时间处理白天收集到的信息,这似乎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项小规模研究显示,人们小睡一会儿就不会那么沮丧和冲动,这样在完成工作任务时注意力和效率就会提高。
小睡甚至可能提高学习新运动技能的能力,比如打高尔夫球或演奏乐器。这是因为,相关记忆或技能在睡眠期间——无论是夜间睡眠还是小睡——在大脑中得到巩固。
小睡还能减轻压力。一项研究发现,小睡约20分钟能改善研究参与者的整体情绪。
不过,超过30分钟的长时间小睡通常与情绪改善和幸福感增强无关。
小睡一会儿还可能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有关。如果我们清醒的时间超过必要水平,与“战斗或逃跑反应”相关的化学物质往往会在我们体内积聚。研究表明,较为连贯的睡眠有助于降低这些化学物质的水平,进而可以使血压和心率正常化。对一些人来说,小睡似乎能促进这一过程。
但就像夜间睡眠一样,有些人可能难以进入小睡状态,尤其是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渐进式肌肉放松技巧已被证明对夜间睡眠和小睡都有益。其他放松技巧,比如听舒缓的音乐,似乎也有助于入睡。有趣的是,许多人在试图入睡时会高估自己的清醒时间,低估自己实际的睡眠时间。
时间不宜过长
与超过30分钟的小睡相关的一种病症是睡眠惰性,即人们从时间较长的小睡中醒来后有时会感到昏昏沉沉和迷失方向。
通常,小睡时间越长,需要克服的睡眠惰性就越大。这可能使认知功能受损,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在许多情况下,小睡后直接摄入咖啡因可以将这些影响降至最低水平。
但需要注意的是,咖啡因并不能代替睡眠。咖啡因可以暂时阻止一种被称为腺苷的化学物质发挥作用。腺苷是一种促进睡眠的物质,会在人清醒时积累。如果你习惯性地靠摄入咖啡因来保持清醒和警觉,这可能表明你有睡眠障碍,比如失眠或睡眠呼吸暂停,后者指的是人在睡眠期间呼吸暂停。
小睡时间较长或较晚还会干扰夜间睡眠,因为它要么让人难以入睡,要么让人睡不安稳。正常睡眠-清醒周期受到的这种干扰可能导致整体睡眠不足,进而可能对健康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更重要的是,对于60岁及以上的人来说,小睡时间较长——超过30分钟——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小睡超过一小时的老年人较容易出现高血压、高血糖、腰部脂肪过多、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异常(有时被称为代谢综合征)的情况。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基本是未知的。老年人往往比年轻人更频繁地小睡,部分原因是他们的夜间睡眠受到更多干扰。这可能与更多的疼痛、其他干扰睡眠的健康因素、改变睡眠模式的药物以及衰老引起的睡眠节律改变有关。
对于那些想要在减少风险的同时使好处最大化的人,以下是一些建议:小睡时间要短,以避免睡眠惰性和夜间睡眠受干扰。在刚到下午时小睡,因为这与午饭后能量水平下降和人体自然昼夜节律下降相一致。避免在接近傍晚时小睡,让小睡与夜间睡眠至少间隔4到6小时。在安静、舒适、光线暗的空间小睡。
如果你在与日间的困倦感作斗争,那么最好是解决根源问题,而不是仅仅依靠小睡。减少咖啡因摄入量、保持规律的睡眠和获得充足的夜间睡眠是减少白天困倦感的重要步骤。
归根结底,小睡应该是对健康睡眠流程的补充,无法代替充分的夜间休息。平衡的小睡方式可以让生活更有活力、更专注、更有弹性。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ikDe4S1Gm
返回目录>>
对牙齿健康有影响的“红黑榜”食物,快记下来
2023-09-28 北京青年报
我们都听说过“吃糖坏牙”的观点,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凡人饮食不能洁齿,腐臭之气淹渍日久,齿龈有洞,虫蚀其间。”
现代人日常接触到的甜食和含糖饮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这里面含有大量的糖——包括蔗糖、果糖、葡萄糖等,若进食后不及时清洁,都会危害牙齿健康。
除了糖之外,还有一些食物会影响牙齿健康。
黑榜
对牙齿有害的食物
1.精制食物
精制食物,通过一系列加工改善了口感,但经过处理后,食物中过多营养成分受到破坏,食物中有利于牙齿健康的硬度和韧性也被削弱了。
如精细的蛋糕或面包,容易在口腔内形成一种糊状物,附着在牙面或牙颈部,或残留在牙齿的缝隙之间,被口腔中的细菌利用、分解、产酸,增加牙菌斑的产生。同时这类食物大多含有较高的糖分,过多进食也会大大增加牙齿疾病的风险。
2.酸味食物
宋代杨万里的诗句就有“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的描述,多数人都有过因食用酸味食物而“倒牙”的经历。
如果经常吃过酸的食物,比如醋、酸李子、柠檬等这类富含醋酸或果酸的食物,除了会刺激牙神经以外,还会直接作用于牙面使牙釉质发生脱矿、有机质塌陷,从而导致牙齿酸蚀症的发生。
另外,我们日常经常能够接触到的碳酸饮料及果汁,由于含有大量酸性物质及糖,也会对牙齿表面造成腐蚀,增加牙菌斑生成的风险。
3.过硬食物
经常咬合一些过硬的东西,如坚果的外壳、蟹壳、冰块等,可能在牙釉质上产生微裂纹,会导致牙齿部位持续受到刺激,进而出现牙齿过于敏感、牙齿松动、牙齿缺损的症状。
红榜
对牙齿有益的食物
1.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
人们在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时,如胡萝卜、芹菜和苹果等蔬果类,对牙面的机械性摩擦可清洁牙齿表面,效果如同使用牙刷。咀嚼动作还会刺激唾液的分泌,唾液含有微量的钙和磷酸盐,能使牙釉质变得更坚固,同时减少食物对牙齿表面的黏附。
鉴于蔬果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若每天保证进食300克以上的新鲜蔬菜,200-350克的新鲜水果,会有利于牙齿健康。
2.含钙食物
想远离蛀牙,钙是必不可少的。足量的钙质,能防止牙齿钙化不全,增加牙齿的硬度和韧性,有效防止牙本质损坏。
牛奶、奶酪等奶制品中丰富的钙质,易被吸收,一天摄入300毫升以上的液态奶,有助于促进牙体硬组织的修复及抗釉质脱矿,增强牙齿的抗腐蚀能力。此外绿叶蔬菜、豆腐、豆类食物、芝麻、小虾皮、海带、蛋黄也是很好的选择。
3.含磷食物
磷是维持骨骼和牙齿的必要成分,能促进牙齿和牙床的健康。此外,磷酸盐能在口腔内形成缓冲系统,防止牙齿过度酸化,保护牙釉质,预防龋齿。含磷较高的食物有大豆、豌豆、鸡肉、鱼肉、虾、燕麦、黑芝麻等。
所以说,我们要想展露完美笑容,预防口腔疾病,远离龋齿和牙齿酸蚀,除了做好口腔清洁、坚持科学刷牙,还需学会“挑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8/c14739-40086883.html
返回目录>>
孩子总是揉眼睛、眨眼 多半是这四种原因!
2023-09-28 北京青年报
孩子经常会出现一些“看着不严重,但不管又不放心”的状况,比如无缘无故地频繁揉眼睛、眨眼睛,或总是眼泪汪汪的。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不愿意出门、害怕强烈的阳光甚至看东西不清楚的情况。到底是孩子耍小性儿、改不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还是另有原因?今天,医生就来跟家长分析一下最常见的四个原因。
眼睛受伤了
如果孩子的眼睛里进了脏东西,尤其是硬的脏东西,孩子会有明显的不适感,有的异物会卡在眼睛表面,怎么也不能被眼泪冲走;或者,虽然脏东西已经被眼泪冲走了,但是由于揉眼或其他原因,导致角膜上皮被划伤,孩子就会眨眼频繁、流眼泪、怕光。
家长应该教导孩子,如果眼睛里进了脏东西,感觉不舒服,千万不要揉眼睛。
正确的做法 立刻告诉身边的大人,孩子可以轻轻闭上眼睛,尝试哭一哭,让眼泪把脏东西冲洗出来,或者立刻用大量干净的清水冲洗眼睛。如果经过以上尝试,眼睛还是不舒服,或者十分红,甚至觉得看不清楚东西了,应尽快到正规医院眼科就诊检查。
此外,家长应告诉孩子,玩耍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和别人的眼睛,避免不小心打伤。日常玩耍时注意不挥舞棍棒,手中拿着尖锐物品(如笔、筷子、叉子等)时,不要奔跑、打闹。
如果不小心碰撞到眼部,一定要及时告诉父母或老师,观察视力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
眼睑内翻或长了倒睫
东亚人群儿童中常见由于眼睑赘皮导致眼皮的边缘向眼球方向微卷,赘皮压迫睫毛,使睫毛向眼球倾倒,可表现为眼睑内翻或/和倒睫。
这类问题往往出生后就存在,婴幼儿的睫毛细软,虽然睫毛会摩擦结膜和角膜,但通常不会引起异物感或眼角膜损伤等。
大部分孩子在这个时期症状较为轻微,可以先观察。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睫毛会逐渐变硬,倒睫引发的不适感也会越来越明显。三岁左右,孩子很可能出现反复揉眼、眼红、畏光、眨眼、流泪、分泌物增多等表现。
正确的做法 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建议尽快就诊。部分或整排的睫毛倒入眼内,反复摩擦眼球,很容易引发角膜上皮损伤。
当损伤仅累及角膜上皮的浅表时,是可以再生修复的,不会影响角膜的透明度和患儿视力。如果不重视,导致睫毛长年累月损伤角膜,则有可能形成角膜瘢痕,甚至永久性影响视力。
眼睛发炎
孩子的眼睛发炎一般是结膜炎、角膜炎造成的。孩子可以表现出眨眼、挤眼睛、流泪、眼红等症状。常见的结膜炎大致可以分为感染性结膜炎和过敏性结膜炎。
感染性结膜炎往往是由于抵抗力下降或者没有注意卫生导致的,还伴随有大量“眼屎”的出现。
正确的做法 这时需要使用抗感染的药物,同时需要注意卫生,避免传染给同住人。
过敏性结膜炎伴随发痒,孩子通常会有使劲眨眼和揉眼睛的动作。很多孩子的过敏性结膜炎是季节性的,比如春季或秋季。
若明确为过敏性结膜炎,应每年在过敏季到来时尽早使用抗过敏药物,以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视疲劳和干眼症
理论上来说,小朋友很少有真正的“干眼症”。但是由于现在空调和暖气的大规模应用,电子屏幕的普及,如果孩子长时间在较为干燥的空间内生活,或者长时间注视电子屏幕,都可能导致眼泪相对不够用,从而出现“干眼症”的表现。
同时,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和看近处,还会使孩子的眼睛过度疲劳。为了缓解眼干涩和眼疲劳的不适,一些孩子就会出现揉眼睛或者频繁眨眼的行为。
正确的做法 注意用眼卫生,劳逸结合,多做户外活动,科学合理安排电子产品的使用。
给您提个醒儿。
以上是最常见的导致孩子频繁眨眼或者揉眼睛的四种原因。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极少数情况下,孩子的“挤眉弄眼”可能是非眼科的一些疾病,需要专业的医生评估。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眨眼频繁,且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请眼科医生评估。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8/c14739-40086890.html
返回目录>>
琳琅满目的益生菌,如何科学选择?
2023-09-28 北京青年报
最近几年,市场上的益生菌产品琳琅满目,他们还都有着各种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健康作用。我们知道益生菌能平衡肠胃菌群,增加肠内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对身体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改善便秘和腹泻、提高免疫力、预防肠内感染、抵抗身体炎症、促进肌体代谢,促进消化吸收等。
益生菌具备的作用根本上都来自于其平衡肠道菌群的结果。由于益生菌的多种功效,市面上就有了五花八门的益生菌产品,很多人经常会疑惑:这么多的益生菌产品,到底应该挑哪个呢?今天我们聊聊益生菌。
益生菌是什么?
必须有活菌且数量足够
益生菌是指摄入足够数量,对宿主健康能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这里面两个关键词需要大家注意:
第一,活的。也就是说,益生菌必须有活菌。如果是灭活、死菌型的,就不是益生菌。
第二,足够数量。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活菌且对人体有益,才是益生菌。
常见的益生菌产品有三种 其中两种不是药品而是食品
现在市场上的益生菌产品,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种:益生菌类药品
目前国内临床上用的益生菌制剂药物有30多个,通常在医院和药店销售,如果生病了需要买,请大家一定要遵医嘱。
第二种:益生菌类保健食品
它是经过注册和备案的,最直观的就是它的包装上都有一个保健食品标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蓝帽子。益生菌类保健食品通常的功能是调节肠道菌群。
如果大家要买益生菌类保健食品,那就一定要注意检查它有没有这个蓝帽子,千万不要把普通食品误认成保健食品了。
第三种:含有益生菌的普通食品
比如酸奶、奶酪等。这些食品在生活中很常见,大家可能也经常吃。含有益生菌的普通食品是不能声称功能性的。
需要提醒大家,益生菌保健食品和含有益生菌的普通食品,都不能宣称有预防或治疗某种疾病的作用,他们只是食品,不是药品。
购买益生菌产品应该注意什么?
第一,优先选择有活菌的产品
益生菌就是指足够活的、对健康有益的菌。虽然死菌的代谢产物和细胞成分,比如多糖、短链脂肪酸等物质,对健康也有一定益处,但大多数研究表明,活菌的效果还是比死菌好一些。所以,在购买时,如果发现包装标注了“杀菌型”“经过灭活处理”等字样,就说明里面没有活菌。
第二,要注意看菌株编号和数量
益生菌的种类很多,不同菌株,作用也不同。购买这个益生菌产品的时候,要看一下上面有没有列出菌种,菌种的名字后面有没有菌株编号。菌株编号通常是“中文名字+英文+数字”的编码组成。比如常见的动物双歧杆菌BB12、乳双歧杆菌HN019,乳双歧杆菌Bi-07等,同时看它的数量是多少。如果没有这个菌株编号,数量低于10×6,说明它的产品不规范,数量不够。以次充好的可能性比较大。
第三,不要过度依赖益生菌的作用
目前,益生菌对人体健康有很多种影响,比如在调节免疫、预防和降低儿童腹泻风险、改善便秘、减轻肠炎症状等方面,都有一些研究结果。但是,很多研究都还处于细胞和动物实验阶段,证据并不充分。
所以,大家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益生菌产品并不能包治百病。千万不要过度迷信它的效果,别把它当做灵丹妙药。如果真的生病了,要及时就医,并且遵医嘱进行治疗,不要因为迷信益生菌而耽误了病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8/c14739-40086884.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