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不知道,雷州半岛前辈在南洋奋斗史这么“威水”...
- 娱乐
- 2025-01-02
- 24
- 更新:2025-01-02 16:20:09
前几天在徐闻视窗上,有多位网友读者在留言板提议要求撰写雷人在南洋谋生的经历和分布于南洋各属雷州会馆的故事。笔者作为马来西亚归侨的后代感触颇深!而从2000年至2008年期间,笔者也作为徐闻县政协委员曾协助过多位南洋侨胞返乡寻根的工作,与原徐闻县外事侨务局的黄芝军先生、陈世荣先生一道,作为向导带领从新马回来的乡亲奔走在徐闻乡间,利用极其有限的线索帮助其查找祖先的坟墓、祖先的故居和故人,尤其是当披开荆棘在墓碑上查找到其祖先的名字对上号并确认无误后,侨胞激动得嚎啕大哭时,笔者也随之流下了感慨万分的泪水……..
马来西亚马六甲“雷州村”——丁赖村的丁赖学校
旧雷州府是指明代设置的州府行政机构,下辖海康、遂溪和徐闻三县。明清时期广东省设十大州府,上六府:广州府、端州(肇庆)府、南雄府、韶州府、惠州府、潮州府,下四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今广西北海、钦州、防城)、琼州府(今海南省)。
而关于华人和雷人移居南洋各属的文献记载方面:“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汉书·地理志》中的这段文献,是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关东南亚的最早记录,也是东南亚历史开始见诸文字的最早记录。《汉书》记载的“都元国”,就是今马来西亚丁加奴州的龙运,那里是当年中印之间海上交流必经之地。上个世纪中叶,考古学家在柔佛河流域发掘出许多中国秦汉两代的陶器残片,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正确性。1996年11月和1997年4月,周伟民、唐玲玲夫妇准备写《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一书时,曾两度到丁加奴州作田野调查,看见当地农户耕地时,挖出了我国北宋淳化(990-994)至南宋(1241-1252)年间的古钱。而在丁加奴州历史博物馆看到两件与广西形制相同的铜鼓之后,周伟民更加相信,最晚在汉代,就有华人在马来西亚过境是完全可能的,到了宋代,则有华人在那里长久居留。
这是新加坡一户雷籍华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举办的婚礼
而近代(1860年以后)雷州府三县由于由于国内政治腐败、陷入匪乱和兵乱导致的民不聊生,三县人被迫大量逃离家乡故土移民到南洋各属(尤其是新马)的事,而新加坡和槟城是雷人最早登陆的据点,随后才分布到马六甲、太平、吉隆坡、吉兰丹和丁加奴等地。早期抵达南洋的雷人,在华人族群人数上处于劣势,生活在社会底层,充满了血泪。他们占据不了重要经济领域,无缘赚大钱的行业,一般都是当劳工,即使是做生意,也只是提篮小卖或开间理发店、茶室,都是一些“劳多利薄”的行当,也受尽了外国人、本地土著人甚至是福建人、广东上六府人的侮辱。
尽管如此,旅居南洋的雷人仍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来到异番,凭着雷人特有的坚韧、勤奋和自强不息,强立于各族群之林,在日据南洋期间,雷人更是积极抗日,不少人惨遭杀害。
新加坡一户祖籍雷州府徐闻县龙塘乡籍华侨合影
经过几代人辛勤、艰苦的创业,雷人的终于在南洋各属站稳脚跟,雷人后裔也逐渐富裕起来,不少成为专业人士和富商。与广府人、福建人、客家人、海南人等族群相比,雷人在南洋的人数相对稀少,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南洋各属的雷人看重乡情,非常团结,而连接他们彼此情感的,正是一个个分布在各地的雷州会馆。尤其最近10多年來,这些会馆推动了祖籍地与国外同乡之间的经济、教育、文化和交流,使得雷人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南洋各属雷州会馆及雷州府三县人迁居南洋各属的历史信息,以及雷人在南洋的生存状况,长期以来被漠视,也鲜为人知,甚至包括湛江的岭师和海大在内等高校从来没有任何学术机构重视过、涉足过这个课题。但事实上,现今旅居新马的雷人及其后裔已达十多万人,而且影响力也是与日俱增的,这些旅外的雷人真的不应被遗忘。
这是一户居住在马来西亚的雷籍华人在上世纪60年代的全家合影
1寻根溯源——雷籍华侨华人的产生
寻找先辈的足迹,仿佛重阅了一部雷籍南洋华人华侨的迁徙奋斗史。雷州半岛位於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对,西临北部湾与越南遥遥相望,雷州人指来自古雷州府属三县(遂溪、海康、徐闻)的讲闽南语系雷州话的居民。由于地处中国南方边陲沿海,雷州半岛是海外移民较早的地区,但从总体来讲雷人在南洋的华人族群中不仅人口少,经济势力也薄弱,所以很少受人重视或对其加以研究:
追溯往昔,其实雷州半岛地区的居民移居海外的历史相当悠久!据我国典籍《水经注》上所记载:早在南北朝宋元嘉初年(公元424年)就有朝廷大司马、奋威将军、徐闻人阮谦之率军出征林邑国,这个林邑国就是今天的越南南部。征讨胜利后,其手下的家丁和兵卒有很多人在当地落户,据说阮谦之的家丁即是越南阮姓的起源之一,这在很多越南的史书上都有相关的论述。而提到雷人往海外的移民史,就不得不提越南著名的华侨领袖莫玖,莫玖是明末雷州府海康县东岭村人,广东最早旅居海外的华侨之一,越南河仙镇的开拓者。康熙十九年(1680年),莫玖“不服大清初政”、“不堪胡虏侵扰之乱”,出国到真腊(柬埔寨)的南荣府。当地国王见他勤劳勇敢,有创业精神,便把经商贸易的事情委托给他办理,并任他为“屋牙”(相当府尹)。当时,真腊与邻国经常发生战争,莫玖所经营之地常遭侵扰,他便离开南荣府,到濒临暹逻湾的忙坎(今河仙地区)招集流民落户垦荒。经他20多年的勤劳经营,河仙地区终于变成人烟稠密、外贸发达、经济繁荣的港口,欧洲人时称为“港口国”。由于莫玖创建河仙镇功勋卓著,被安南王诏为女婿,且封为河仙候;死后,又被追封为开镇上柱国大将军武毅公,当地华侨尊称为莫太公,他的事迹载入周一良主编的《世界通史》及越南史书《大南实录》。越南胡志明市有一条街道名曰莫玖街,就是为缅怀17、18世纪开发越南南部的著名华侨莫玖而建。
这是马来西亚一座雷籍华侨的坟,我们可以看到:墓碑上很清楚地刻着这位华侨的籍贯“广东雷州”
近代大批雷籍华人华侨的产生始于清末民初,当时雷州大地的山匪作乱、民不聊生。而从清末开始,统治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的欧洲列强殖民主义者大办橡胶业、烟草和采矿业,需要大量劳动力,殖民主义者便派出代理人到中国沿海,特别在粤、闽、琼、桂等地农村招募廉价劳工。破产的贫苦农民为谋生路,便卖“猪仔”飘洋过海做苦工。民国中后期,社会动荡,战事纷繁,贫苦农民为了生存,继续移民当劳役出洋。据记载,从19世纪末开始,雷州府属三县遂溪、徐闻和海康的农民被迫走出赤贫的家门,一路忍饥挨饿,当一双双赤脚踏上一条条木头船……纯朴的三雷人民颠沛流离地开始了亡命天涯、温饱的寻梦。他们从三县前排沿海坐船到海南清澜、到香港、到澳门,然后沿绵长的海岸线到新加坡,再从新加坡取道来到马来西亚、印尼、到泰国……在南洋挥汗如雨,以求生存;可以说来自三雷的侨胞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等地从事种橡胶、开矿、伐木等工作,用勤劳的双手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据我们深入调查了解,综观数百年来,雷人背井离乡的原因主要有四种:
马来亚新山一户祖籍雷州府徐闻县龙塘乡黄姓华侨女儿结婚时的合影
1、在过去封建王朝直至法殖民当局、国民党反对派的腐朽统治下,官商勾结,疯狂盘剥农民,各种苛捐杂税令当地农民几乎的生活无以为继,再加上自然灾害过于频繁,农民纷纷破产,而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为了求生而去南洋当苦役。尽管海外生活艰难困苦,命运莫测,但农民们还是冒着生命危险,背乡离井,抛妻别儿,漂流到海外去。与此同时,当时占据广州湾的法殖民当局利用广州湾的特殊地位作为诱骗,拐卖这些农民,在广州湾的西营、东营设立“猪仔馆”,通过投机商人拉雷州和高州两属的农民当“猪仔”,贩运到东南亚各国做苦役,每年有数千人。据《中国农民》第四、五期刊载黄学增1926年的调查资料,仅1925年一、二月间,雷州、高州两属农民被“卖猪仔”去南洋的就有8000多人。这种类型的雷籍华侨华人以清末民初的遂溪县和海康县、徐闻县的佃农为多。
1999年,时任徐闻县县长黄强代表徐闻县人民政府向新加坡雷州会馆赠送锦旗
2、朝代更换,誓不接受异族的统治的原因移居海外;如明末来自雷州府海康县的越南著名华侨领袖莫玖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1999年,时任徐闻县侨务局局长黄芝军(右一)在马来西亚拜访著名的雷籍侨领张荣兴(右二),并邀请其回乡访问
3、山贼作乱,为保命被迫移民海外以求生存;清末民初时期由于雷州半岛地区空前的匪乱,乡民很多被迫背井离乡,移民到南洋等地形成高潮,沿海人民以契约劳工(卖猪仔)、为保命而混入海南人的红头船、或以投靠亲友等形式为主,大量涌向南洋的新马、印尼、泰国等地。这种类型的雷籍华侨中徐闻、遂溪、海康三县皆有,又以徐闻县的移民居多,因为民国时期雷州半岛的匪乱以徐闻为最甚,匪乱时间长达二十多年,其惨烈的程度全国罕见:据《徐闻县志》和《徐闻史志》上记载:光绪三十年(1904)至民国二十三年,龙塘镇深井村(今黄定村)、大教村及那包山村(今东园村)、排村、福田村、坡借村(今成埚村)等数十条村庄被山匪劫杀至一空,村民被迫流徙至海南文昌、琼山、琼海等地辗转亡命南洋以求生存。其中《徐闻县地名志》等有关史志记载:当时大教村计有17户53人去南洋新马,那包山村11户41人去南洋印度尼西亚,深井村则去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澳门等地,户数和人数不详。当时单龙塘乡深井村一村人口就已有总人数8000多人,但山匪竟然把村中杀得除逃往外埠谋生者外全村竟空无一人,足以见当时生存状况的惨淡!另外,为换取银元,专门搞绑架的土匪也会把那些因家庭贫穷、无法筹足赎金的青少年男女卖到南洋。据梁国武《雷州半岛匪祸见闻》上记载:雷州半岛的李福隆、妃陈仔、造甲三、蔡阿兰等几大股匪,就把青年男子当做“猪仔”贩卖到南洋群岛等处做苦工,把青年女子卖入妓馆:样子好看的被卖入香港、澳门、广州、新马等地妓院为歌女。卖出的身价,每人大约为七八百银元。从1913---1933年间,仅徐闻一县的青少年男女,每年被土匪缚掠辗转倒卖者,就达四五千人。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马来西亚的一户祖籍雷州府徐闻县龙塘乡的华侨去世后,其亲人按雷州家乡的风俗为其举办葬礼
4、需要说明的是,二战前后,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雷州籍华侨华人是因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原因或政见不同原因而流亡国外。可见,这种类型的移民虽少,但确实是存在的。
2002年,时任徐闻县县长黄心强与新加坡雷州会馆职员的合影
2雷人移民南洋的谋生过程与社会活动
(一)谋生历程:早年,雷州三县的“猪仔”大都被贩到星洲(新加坡)、安南(越南)、马来亚、巴达维亚(印尼)及暹罗(泰国)等埠。当年“猪仔”出洋并非一帆风顺,而受尽虐待,死者不计其数,当时雷州三县流传这样一句话:“猪仔过番(出洋),无一生还”。足可见其实雷人的“猪仔过番”是充满辛酸和血泪史的。如《徐闻县志》中有记载:民国14年(1925年)秋,流窜在徐闻县角尾一带的土匪在附近村庄抓走40多人,作为“猪仔”贩卖到南洋等地,船到海上时,30多人窒息死在仓内,尸体被抛入大海。即使是经过重重艰险和困难到了南洋的雷州乡亲也是历经艰辛和困难,也可谓是九死一生:比如说在马来西亚丁加奴州北加河Sg.Paka上游甘榜公司Kg.Kongsi的范围都是旧锡矿地,而在锡矿旧址附近芭林内有乱墓二百多个,这就是一大片雷州籍华工的坟地,这些坟墓葬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都以圆河石作埋葬处的记标,圆石上名字刻作阿龙,妃福等等,虽然墓十分简陋,但据当地居民都说这些累死、饿死、病死的死难矿工都是广东省雷州府人,因当时劳苦和在当地无亲属,所以从简埋葬,连墓碑也没有!可见当时雷州乡亲来南洋谋生之艰苦和巨大的风险性!而雷人到了南洋,都与当地人同甘苦、共患难,在丁加奴州的马来西亚抗日烈士陵园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位雷籍英烈:一位是林义成,牺牲时26岁;另外一位姓王,牺牲时仅22岁;分别来自雷州的徐闻县和遂溪县。
1976年,马来亚吉隆坡一户祖籍雷州府徐闻县龙塘乡赤农下洋村的华侨全家合影
(二)职业模式:早期来南洋的雷人从事的行业都是仅为了谋求生路,起初是从事垦荒、种植、捕鱼、当筑路工、石工、矿工、泥匠以及肩挑、拉人力车等,但这是老一辈的雷籍华人的就业模式。而年轻一代的雷籍华人则几乎全在新马当地出生成长,有不少人受过高等教育。目前,雷籍的青年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所以人材辈出,新一代的雷人的职业已早突破了旧的形式,教育水准和经济地位都在逐渐地提高,并涌现出工程师、医师、律师、会计师、艺术家等专家、学者,有的还造诣颇深。他们与当地人民一起艰苦创业,成为国际科技界、学术界、文学艺术界的佼佼者。可以说雷籍华人与其他邑籍的华族同胞一样为发展居住国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和创造人类文明作贡献。我们看到,近五十年来,虽然雷人的商业形式已有所改变,有经营餐店饭店的,也有经营庄园、汽车行、金融贷款、建筑等等。但是由于资金数额和人数相当少,未能与其他邑籍的华人相竞争。可以说其经济力量和人数在南洋华人中都是最弱小的!
2002年,在丁赖村访问的时任徐闻县县长黄心强(前排左三)会见马来西亚国会议员
3南洋各属雷州会馆——全球最大的海外湛江人团体和组织
南洋的雷人乃来自广东省的雷州半岛,主要是来自徐闻与遂溪(这里指的遂溪县是旧县的统称,包括了今遂溪全县及赤坎、霞山、麻章和东海岛等地区)两县为多。我们了解到,当年为了生存,雷州人和其他华人移民一样只好离乡背井,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地离开家乡和亲人到南洋谋生。早期雷人南来并不准备在当地落地生根,他们南来的目的是赚钱,有了一些积蓄,就返回家乡与家人团聚。但到后来,日久他乡为故乡,雷籍华人也逐渐落地生根。为了联络乡谊,雷州的旅外乡亲都在居住地建立了社团组织:1892年第一个雷州人的侨团组织在新加坡成立,定名为“雷州会馆”,这是当时遂溪、徐闻、海康三县旅新侨胞的联合组织。1898年马来西亚的马六甲也成立了雷州会馆。随后,马来西亚的麻坡、古晋、万里望等地都成立了雷籍社团组织,这些雷籍社团在促进旅外雷侨的团结,兴办慈善福利事业,发展经济,培养人才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据悉,雷人在南洋华人族群的总人口中,次于福建人、广府人、客家人、潮州人、海南人、高凉人而居第七位。而在各邑籍华人中,客家人在1801年成立槟城嘉应会馆,槟城广东会馆和福建汀州会馆也在1801年成立,马六甲潮州会馆创办于1822年,马六甲琼州会馆也于1869年成立,而雷州人的首间会馆新加坡雷州会馆1892年才成立。这可说明了各邑籍华族移民中,雷人是最迟的华人移民者,也是势力最单薄的华人社团。目前在南洋的雷州会馆主要有五间:
马六甲雷州会馆成员欢迎来访的时任徐闻县县长黄心强一行
1、马六甲雷州会馆
马六甲雷州会馆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5月,是马来西亚成立最早的雷州会馆。19世纪末,雷人黄立庆、庄思洲及谢亚后等人,为团结乡人力量,维护乡人权益,积极发动同乡捐资建馆,得到同乡的热烈响应。会馆成立后,由于马六甲是旅马雷州侨胞比集中的地区,所以这个雷州会馆既是当地雷州乡亲联络乡谊的核心,又是当地雷籍华人追宗祀祖的组织,也是当地雷人募捐济困、集资行善的机构。另外在马六甲北郊还置有一处雷州人义山(雷籍华侨华人的坟场),义山占地50亩,是四十多年前,马六甲雷州会馆用从马六甲当地雷籍华侨华人中募捐集来的款项置地开辟的,是当今海外最大的湛江人墓场。在会馆的倡议下,旅居马六甲的雷籍乡亲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一方面为同乡多谋福祉,照顾鳏寡贫弱;一方面艰苦立业,积极参与当地各项事务。几十年间,会馆规模不断壮大。注册会员人数一千多人,会员之多为马新各属雷州会馆之最,会馆现址位于马六甲市鸡场街97号,现任会馆主席为邓福明先生。
柔佛州雷州会馆
2、柔佛州雷州会馆
据了解,柔佛州雷州会馆的前身乃“雷州帮”。1913年,定居柔佛州麻坡市的雷人郑茂兰为了更好地保护当地的雷人和调解同乡之间的纠纷,遂组织了“雷州帮”。1918年,郑茂兰将雷州帮改名为“麻坡雷州会馆”。1932年2月21日,会馆向马来西亚政府提呈新的组织章程,确立了“团结乡亲,共谋福利,栽培后进,贡献社会”的立馆宗旨,此后不断发展壮大。到陈炳祥任会馆主席时,开始增招柔佛州的同乡为会员,而将麻坡雷州会馆改名为“柔属麻坡雷州会馆”,意即柔佛州雷侨在麻坡的会馆。1994年,许亚权被选为会馆主席后,着手修改会馆章程,又将柔属麻坡雷州会馆更名为“柔佛州雷州会馆”。柔佛州雷州会馆内设机构较为完善,有为培养会馆接班人、激发青年一代爱乡恋乡之心的青年团;有为照顾会员生老病死、为会员谋求福利的“福利组”;有为激励会员子女努力求学的“奖励金小组”。柔佛州雷州会馆现有注册的永久会员700多人,现任会馆主席为陈姚杉先生。
时任徐闻县县长黄心强向马来西亚万里望雷州会馆赠送礼物
3、万里望雷州会馆
万里望雷州会馆于1919年6月成立,为马来西亚华人地缘社团。该会的宗旨是:团结乡亲,敦睦乡谊,共谋乡亲福利。日本南侵期间,会务停顿。战后复会,设有总务、财政、奖励金等部门。除了促进同乡之间的亲善关系和感情,敦睦乡谊,谋求同乡的团结,间中亦办理慈善公益,支持及赞助文化教育事业,排解同乡纠纷,发挥互助精神,为同及社会的福利贡献力量。万里望雷州会馆现任主席为朱进财先生、会馆副主席为叶金发先生,会馆顾问陈永年先生。
马来西亚万里望雷州会馆
4、新加坡雷州会馆
新加坡雷州会馆是在1892年5月28日成立注册了成立的,一开始时,雷州会馆并没有真正运作,雷人一般于都加入海南会馆(特别是与海南隔海相望的雷州徐闻人);直到20--30年代雷人移居新加坡人数激增,才从真正意义上开始为三雷乡亲服务。新加坡雷州会馆最早时馆址在樟宜,后迁到小坡,再迁到嘉华街。原本置有雷州人义山地产,在樟宜八条石内山芭地带。二战时,由于旅居南洋的雷人积极参加当地抗日运动,日据时期新加坡雷州会馆被取缔,雷侨被搜捕。直到战后的第三年(1947年),在旅新雷籍华侨李芳、黄德运等人的倡议下,雷州会馆才重新复馆。1947年复馆时馆址在淡滨尼新镇住宅区,但到了1965年,新加坡政府征用该块地皮,新加坡雷州会馆也被迫搬迁了,一度沦为无处安身的受难者,会馆每次开会也借理事家的大厅为临时会议室,1977年得南洋各地的雷州同乡们鼎力相助,慷慨解囊,才购买了史蒂尔路门牌36号的房屋为馆址,后又遇开发被迫搬迁。现址在新加坡芽笼32巷门牌44号,现任会馆主席为陈远雄先生。
时任徐闻县县长黄心强与马来西亚万里望雷州会馆负责人交流,并询问旅外侨胞的情况
5、砂劳越古晋雷州公会
砂劳越古晋雷阳公会成立于1940年11月8日,当时为了联络乡谊,旅居古晋的雷州乡亲看到别的族群都在古晋建立了社团组织。遂也建立了同乡会机构,初名为砂劳越古晋的“雷阳公会”,是砂劳越地区遂溪、徐闻、海康三县侨胞的联合组织,后改为“砂劳越古晋雷州公会”。雷州公会在促进了旅居整个砂劳越州的雷籍华人、华侨的团结,兴办慈善福利事业,发展经济,培养人才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现任会馆主席为郑富贵先生。
2002年,时任徐闻县县长黄心强向马来西亚柔佛雷州会馆赠送《徐闻县志》
除了这五间雷州会馆外,还有印尼廖内的雷州会馆,印尼的这间雷州会馆成立于1922年,但其后由于在多次的排华运动中受冲击,雷籍华侨已将其关闭,现在会址虽在,却早已大门深锁着!可以说,新马地区的五大雷州会馆是全马和新加坡地区10多万祖籍雷州三县的华侨的宗亲同乡组织,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海外湛江人团体和组织。
时任徐闻县县长黄强一行在丁赖村内参观访问,中间站立者为丁赖村村长、马来西亚拿督蒋光武先生
4马来西来的“雷州村”——丁赖村
在马来西亚马六甲东北十英里处有一个村庄,叫丁赖村,全村屋舍井然,村道硬化整洁,家家通水通电,道旁有花草树木,并有路灯、公用垃圾桶,政府供养专人管理公共卫生。村里有幼儿园和华文小学,还有宽广的体育场,是一个半城市化的新型农村。该村总人口1300多人,其中祖籍雷州府三县的乡亲有1100余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第三、第四代的华侨和华人,但雷州口音、雷州风俗习惯始终没有改变。来到丁赖村,老乡见老乡格外亲热,地道的雷州口音,村中的人讲雷州话相当地道,五十岁以上的村民语音语调甚至与雷州人一模一样,一听他的音调,就能辨认出他是徐闻人还是海康人的后代。那些年轻一代的村民讲雷州话还算字正腔圆,但表达比较复杂的思想内容就显得有些困难。走进丁赖使人宛如置身于雷州半岛。全村除了老人和儿童,大约有350多人为劳动力,从事农业的不超过100人,从事工商业的超过三分之二,单纯从事种植业的家庭几乎没有。从事农业的家庭一般是租地经营,经营规模一般在100英亩至300英亩。而每次雷州半岛家乡来人访问丁赖村时,新加坡、马来西亚雷州会馆对来自家乡的侨务工作人员都非常重视,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来访活动。有的华侨获悉家乡客人来访时,甚至专程从几百公里外驱车赶回来接待。2003年,湛江侨务局去马来西亚丁赖村探访雷籍海外乡亲,吉隆坡一位祖籍遂溪、从事保险行业的李先生夜里冒着倾盆大雨开车三个多小时赶到访问团驻地,与家乡来的人亲切交谈到深夜。次日,李先生又全程陪同访问团活动,浓浓乡情令人感动。
2002年,时任徐闻县县长黄心强向马六甲雷州会馆赠送礼物
爱国爱乡是海外雷人的光荣传统。不管祖国多么贫穷,不管他们在家乡曾经有过什么伤心的往事,也不管他们经过了几代,雷侨仍然始终不渝地热爱故乡。而且这些雷人后代都牢记过去祖辈离乡别井的辛酸血泪;学习祖辈艰苦创业,支持家乡建设的光荣传统。如今,雷州半岛家乡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预料,广大海外雷人与湛江的来往联系,将会更加频繁密切,必将会为湛江家乡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2年,马来西亚著名人仕、德高望重的雷籍马来西亚局绅陈亚伍(中)设宴,欢迎来访的时任徐闻县县长黄心强一行
5南洋各属雷州会馆交流会暨雷青论坛
2005年11月28日这一天,走在马来西亚柔佛州麻坡的大街上,一不留神就有一、两句雷州话滑进耳里,让人乍听之下,几疑自己身在雷州半岛。原来,当天是定居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的雷州人的一个大日子,第六届马新雷州会馆同乡交流会暨马来西亚柔佛州雷州会馆成立90周年纪念庆典就在该地举行。除了新马五馆的会员,还有邻国印尼的乡亲、当地社会名流及来自家乡湛江以市委常委李昌梧为首的三十九名侨务访问团成员一同参与了这次规模空前的盛会。前马来西亚卫生部部长、柔佛州律师、国会议员蔡锐明高级拿督亲为柔佛州雷州会馆成立90周年庆典及雷州大厦落成主持开幕仪式,他盛赞雷州会馆在新马两国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当天的活动中,最受人瞩目的当属雷青论坛。新马雷州五馆自1992年起每两年一聚,除了给地缘亲厚的五馆乡亲营造一个交流联谊的平台,还希望能将年轻人吸引到这个大家庭来,从而发掘出可造之材为会馆服务,因此以往五届交流会都是联合雷青领袖干训班一起举办,但收效却一直不大,各会馆会员老龄化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像2005年主办方柔佛州雷州会馆是在2003年在新加坡雷州会馆举行的雷州五馆交流会时才成立青年团的,年青会员只占会馆人数的七分之一左右,而新加坡雷州会馆更是至今仍未成立青年团,有些会馆有时一年也召不到一个年青人入馆。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柔佛州雷州会馆推陈出新,首创雷青论坛,希望能有所获。
1999年,时任徐闻县县长黄强在马来西亚柔佛州雷州会馆访问,并探视旅马侨胞
论坛开始前,柔佛州雷州会馆许亚权主席认为,年轻人普遍对参加会馆不感兴趣,乡土观念淡薄,虽然这届雷青论坛引来了较往届更多一些的年轻人,但他并不敢抱太大的期望,只是希望他们从此能多一些参加乡团活动,增加他们心中的乡情。
一进会场,专为该次活动设计、印有“湛江”、“徐闻”、“雷州”字样的蓝白“T恤”和许多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醒目显眼,一股热烈的气氛扑面而来。这次交流会暨论坛的主题是“衔接青黄双轨路,拨开云雾九重天”,有140多名雷青报名参加,再加上新马雷州五馆的主要负责人及其他嘉宾,有近2000人到会。论坛一开始,大会主席陈尧山就在致词中不无担心地表示,“年轻人对乡团感情淡薄,有可能导致雷州会馆后继无人,以致取消”。话音一落,闻者忧思暗生,但没多久,这点阴霾就被一段段热情洋溢的发言驱赶地无影无踪。
在整整两个小时的论坛中,十一位青年代表对自己雷州人的身份及对祖籍地充满了热切的关注及真诚的眷恋,有人对雷州的文化根源及雷州人的群体性格充满好奇;有人提起湛江女儿---奥运跳台冠军劳丽诗,为自己身为雷州人而感自豪;有人提议举办“雷州之旅”,以便了解自己的根。从小跟着父母到会馆参加活动、18岁后加入柔佛州雷州会馆、目前在马来亚大学就读大众传播专业的吴思慧一句“马来语是我的国语,雷州话是我的母语”,博得长久热烈的掌声,她鼓励年轻人平时要多学、多说雷州话,雷州人要以说雷州话为荣。还有一位代表深情地说:“要将雷州人的情意当成种子,从小种在雷州人的心里,这粒种子成熟时就会变成根。”
2002年,马六甲丁赖村村长、马来西亚拿督蒋光武(中)陪同时任徐闻县县长黄心强(右一)在丁赖村参观村中的建设情况
对于五馆侨领最为关切的吸引年青人进会馆的问题,代表们也都毫不保留地直抒已见。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年轻人眼界开阔,已经不大局限于参加那些血缘或地缘性社团;其次,现在生存压力过大,很多年轻人无暇他顾;再者,社团老化,活动不够吸引,年轻人普遍感到无趣;又及,各会馆有时会争权斗利或对年轻人不肯放权,以致年轻人畏而远之。为改变现状,代表们还对会馆提出了不少建议,譬如多办一些让年青人感兴趣的多元化活动,倾听他们的声音,甚至设立会馆网址,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家庭教化,从儿童抓起。最后一位来自马六甲的代表、硕士研究生林仁超的发言,将论坛推向了高潮。他指出年轻人应该对会馆抱有热诚,只有热诚,才不会让其他外在原因成为年轻人走进会馆的阻碍;提出会馆只有改革、改革再改革,才能激发出新的活力,并建议会馆在新形势下要检讨自己的办馆宗旨,要善于经营,建立良好的品牌。
时间一分一秒地飞速而逝,年轻代表们真挚的语言、睿智的建议,让与会的每一个人都深受震动,尤其是那些华发满头的五馆长者更是激动,每到精彩之处,总是毫不吝啬地报之以高声喝彩和热烈的掌声。论坛一结束,马来西亚砂拉越雷州公会的郑富贵主席就兴奋地走到许亚权主席身边,欣慰地说:“我们现在真不必担心会馆后继无人了,你看这些年青人,他们都非常有才华,就好比说我们有一辆性能很好的车子,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驾驶员,这辆车就能飞驰而去了。”后来他更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时表示:“我认为现在青黄不接不该再是我们雷州会馆的问题,现在也不是棒子该交给谁的问题,而是有没有那么多棒子交出来的问题。”许亚权主席同样感慨万分:“我们一直忽略了年轻人的想法,他们的话真是一针见血,以后我们一定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多让他们发挥。”两位主席均表示,这次论坛办得很有成效,让他们很受启发,以后一定要善于发掘人才,为会馆培养好接班人。这一场鼓舞人心的论坛,同样激发了很多年轻人心中对会馆的热诚,像当天抽空前来参加论坛,目前尚未成为会馆成员,在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攻读人类发展专业的潘凤美、在一家多媒体设计学院攻读多媒体动画的沈正伟及已在马六甲从事行政工作的许雯雅都纷纷表示,以后一定要多参加会馆活动。在当天下午接着举行的五馆交流会上,五馆负责人也纷纷表示要接受论坛上年轻人提出的好建议,与时并进,开创会馆新格局。
1999年,时任徐闻县县长黄强到新马探视侨胞,与马六甲雷州会馆职员的合影
6新一代的南洋雷籍华人与家乡湛江的的交流活动
近年随着湛江经济的日益发展及国际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侨华人慕名前来观光旅游,寻找商机。对于祖籍湛江的海外侨胞来说,对家乡湛江更是心存特殊感情,格外关注。近年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5个雷州会馆曾多次组团返乡寻根祭祖及寻找商机,拉近了与海外乡亲的距离,拜会了老朋友,结交了新朋友。
通过交流活动,扩大了湛江在海外的影响,向乡亲们介绍湛江市的经济发展、主要成就、发展战略、重大举措及优惠政策。通过交流,海外的雷籍乡亲纷纷表示,有机会一定回家乡走一走,看一看,寻找商机。
1999年,时任徐闻县县长黄强到马来西亚访问,与马来西亚万里望雷州会馆互赠礼品
近年主要的交流活动有:
2002年12月24日,湛江市外事侨务局局长谢自强受市政府委托专程赶往新加坡参加雷州会馆110周年庆典。所到之处,受到同胞们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看望了马来西亚的马六甲、麻坡、万里望雷州会馆的乡亲,并给各会馆送上“心系故园,造福桑梓”的锦旗。还给德高望重的马来西亚局绅陈亚伍老先生,送上“湛江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第四届理事会海外理事”的聘书。此外,还专程赶赴马六甲的丁赖村(雷州村),播放“走进湛江”VCD录像片,受到村民们的欢迎。
2005年6月4日至15日,受湛江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湛江市侨务局、市人大侨工委、市政协三胞委、市侨联、市海外联谊会及致公党组成的湛江市侨务代表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考察,先后拜访了新加坡雷州会馆、马来西亚麻坡、万里望、马六甲雷州会馆,每拜访一个会馆,都与海外乡亲亲切座谈、交流,介绍家乡的新面貌,认真听取他们对家乡建设的意见、建议,宣传中国的侨务政策、法规,了解他们对侨务部门的要求,并对他们的生存与发展表示了关切之情。所到之处,均受到侨居海外乡亲的热情欢迎。
2002年,万里望雷州会馆与来访的时任徐闻县县长黄心强一行合影
2006年3月3日至6日,马来西亚华人、世界冰雕大赛金奖得主李金潠陪同其父——马来西亚马六甲雷州会馆副主席李福春,首度回家乡湛江寻根祭祖。据了解,34岁的李金潠是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在马来西亚极负盛名,曾有五十余件动物雕塑和冰雕作品在各种世界级比赛中获奖,更于2004年代表马来西亚参加在美国阿拉斯加举行的世界冰雕大赛,并荣获金奖。如今,他的名字已被列入马来西亚记录大全。李金潠曾多次赴中国哈尔滨、上海、北京等地参赛表演,也游览过不少风景名胜,然而,家乡美丽的风光、繁荣的景象还是令首次返乡的他深感自豪,他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才体会到父亲每年都要回家乡来看一看的感觉,我真没有想到湛江如此美丽,空气如此清新,一点也不比其他外国城市逊色。这次回马来西亚后,我要自豪地向别人大声宣布‘我是湛江人’!今后我不仅要常常回来,还要将湛江的饮食文化推介到马来西亚去,为双方的交流作一些努力。”
2006年5月12日,来自马来西亚马六甲、万里望及新加坡3个雷州会馆的湛江籍乡亲在马来西亚马六甲雷州会馆邓福明主席的率领下,一行54人返乡寻根祭祖。2005年6月,马来西亚沙捞越雷州会馆与广东省侨办、湛市侨务局专门组织了马来西亚两家华文媒体《国际日报》和《联合日报》的记者来湛采风,记者回马后,两家日报连续一星期以一整版的篇幅,图文并茂地对湛江的工农业发展、文化教育及风土人情进行了全面的宣传推介,这些富于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报道在当地华人社会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而使得更多的马来西亚华人认识湛江、了解湛江,也更激发了马来西亚湛江籍乡亲的爱乡之情。此次返湛5天期间,邓福明一行除参观湛江市的市容市貌、游览东海岛龙海天等景区外,还赴雷州、徐闻参观访问,包括到雷祖祠祭拜雷祖等。
2002年,时任徐闻县县长黄心强向新加坡雷州会馆主席黄来庄赠送礼物
而笔者查阅徐闻县外事侨务局的记录发现,近年南洋各属乡亲回乡访问或徐闻县政府访问南洋各属乡亲则有:
2008年8月份马来西亚雷籍乡亲探亲访友社团一行10多人返回徐闻寻根;
2009年3月,马来西亚雷籍华裔画家苏木生返回徐闻寻根;
2009年7月,新加坡雷州会馆一行到徐闻县的龙泉森林公园种了二颗宝贵的猫尾树以示纪念;
2009年徐闻县政府随湛江市人大副主任刘菊率团访门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参加了马、新雷属五馆交流会,利用这次机会逐一拜访了五馆领袖,同时加强了与新生代华侨的沟通与联系。
2010年为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传承中华文化,徐闻县政府邀请了马来西亚雷州青年团3月份回徐观光、考察,让他们加深对祖国对家乡的了解。
2011年10月2日,徐闻县政府接待马来西亚砂拉超雷州公会一行17人,在徐闻活动期间,他们观光、考察了龙泉公园、大汉三墩等景点。
2012年6月,马来西亚雷州青年团主席朱进财一行回徐闻寻根祭祖。
2013年10月初,徐闻县政府接待了马来西亚柔佛州雷州会馆经贸考察团一行37人,乡亲们回徐考察并寻访祖籍地的相关情况。
作者:何强